【鄧哲偉專欄】檢討不當兵體檢流程 應建立雙重醫療認定機制

文/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近年來,社會上不乏關於「體檢免役」的爭議案例。從高官子弟、藝人到一般民眾,免役的理由往往引起社會質疑,甚至被懷疑是「鑽漏洞」、「找關係」。這不僅損及軍事制度的公信力,更動搖全民服役的公平原則。台灣正面臨兵源短缺與全民國防意識下降的雙重挑戰,體檢制度若繼續鬆散、缺乏監督,恐怕只會讓「替代役」與「免役」成為階級特權的象徵。

現行的兵役體檢制度由地方徵兵單位與合作醫院進行,流程雖有規範,但實際執行卻存在不少漏洞。首先,醫療判定標準模糊,各縣市執行不一。有的醫師對於視力、脊椎、精神疾病等項目認定寬鬆,只要「符號略低」或「症狀模糊」就輕易開出免役診斷,造成許多灰色地帶。其次,部分民眾透過人脈關係或偽造病歷、診斷書,取得免役資格,卻難以追查責任,這對誠實應檢、服役的年輕人極不公平。

再者,醫療體檢缺乏交叉審核機制。現行制度中,只要一間指定醫院判定「不適服役」,便可獲免役資格;然而若該醫師有疏失或利益衝突,結果便難以糾正。這樣的單一判定模式,對國防與公平性皆是一大漏洞。

因此,政府應正視兵役體檢制度的改革。筆者建議:凡屬免役或替代役邊緣個案,應由至少兩家不同醫療機構、或由中央指定之「第二審查中心」共同認定。此舉可避免單一醫師判斷錯誤,或人為操作空間過大。同時,應建立「體檢影像與資料備查系統」,讓國防部與衛福部能夠進行抽查與比對,確保診斷依據透明、可追溯。

此外,體檢醫師與醫院應設立「利益迴避機制」。若醫師與受檢者有親屬或利益關係,應迴避執行體檢;若違反規定,除吊銷資格外,應負刑責。這不僅是防弊,更是維護醫療專業倫理。

再者,應該強化「複檢與申訴制度」。現行制度中,許多服役青年認為不公,卻無法有效申訴或要求重新檢驗。若能提供透明的二次檢查管道,不僅能矯正誤判,也能提升人民對體檢制度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免役並非全出於惡意造假,也可能是醫療疏失或診斷標準不一所致。這反而凸顯政府應該統一判定標準,定期更新「役男體位判定準則」,並邀請軍醫、專科醫師與民間代表共同參與修訂,讓判定更符合時代與醫療現實。

台灣的全民國防並非只靠少數人扛起,而是建立在「公平義務」之上。當一部分人能輕易逃避服役,而另一部分人必須在烈日、寒風中堅守崗位,社會的信任就會被侵蝕。體檢制度若不改革,長遠來看將削弱青年對國家的認同與服役榮譽感。

兵役不僅是義務,更是一種責任與榮譽。政府有責任讓這份義務在最公平、最透明的制度下執行。唯有嚴謹體檢、雙重認定、公開審核,才能真正杜絕不當免役的亂象,重建國民對兵役制度的信心,讓「保家衛國」成為每一位青年共同的驕傲,而非制度漏洞的笑柄。

鄧哲偉 3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