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兩岸新聞中心
大陸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於10月24日表決通過《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正式將每年10月25日定為國家級紀念日,並舉行全國性紀念活動。此舉適逢台灣光復80週年,引發兩岸社會關注與討論。

根據大陸微信公眾號《日月譚天》報導,多位涉台學者及台灣人士對設立紀念日表示肯定。《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表示,她是曾向相關單位提出設立建議的台胞之一。她認為,正式將「台灣光復」列入國家級紀念日,有助喚起民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並促進兩岸交流與和平。
報導指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者唐樺認為,台灣光復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依據包括《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具國際法層面的法律依據。設立紀念日,是對歷史事實的「制度化確認」。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則分析,設立紀念日具政治與法理意涵,象徵透過制度手段強化兩岸共同歷史與文化連結,同時維護對歷史敘事的主導權。
報導指出,兩岸近日均舉行相關紀念活動。
在台灣方面,台灣光復節自1946年設為法定假日,後於李登輝及陳水扁任內取消。今年5月,立法院通過「還假於民」法案後,光復節再度成為放假紀念日。
台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日前於台北中山堂光復廳舉辦詩歌朗誦會,重現當年受降典禮的歷史場景。台北市長蔣萬安出席致詞時表示,不會忘記先輩的努力與付出,「這是屬於台灣的重要歷史記憶」。

同時,北京人民大會堂25日舉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中共中央台辦及國務院台辦並舉辦紀念日招待會。大陸與台灣多個團體、學界及文化界人士也分別舉辦研討會與音樂會,重溫歷史、倡導兩岸和平發展。
有學者認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不僅是歷史回顧,也反映兩岸在歷史敘事與主權觀點上的差異與角力。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華指出,兩岸共同紀念台灣光復,是重申歷史事實與法理關係的象徵,並寄望推動兩岸朝和平發展方向前進。
觀察人士分析,從台灣早年的「光復節」到大陸的「光復紀念日」,不同政治背景下的紀念活動呈現出不同的詮釋與意涵。如何在歷史記憶中尋求理解與對話,仍是兩岸交流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