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了品嘗大閘蟹的黃金季節。這膏滿黃肥的時令美味,是許多家庭餐桌上的「重頭戲」。大閘蟹雖鮮美,食用時卻藏著不少健康學問。如何既能一飽口福, 又能守護健康?現就從大閘蟹的營養、吃法、食用禁忌等方面,講講吃蟹的「宜」與「忌」。
大閘蟹營養好
優質蛋白質豐富
蟹肉是極佳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其蛋白質含量高達15%~20%,且氨基酸模式接近人體需要, 消化吸收率高,對維持老年人肌肉力量、預防肌少症有重要意義。
礦物質多樣
大閘蟹富含鈣、鐵等礦物質。鈣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鐵參與血紅蛋白合成,對預防老年人常見的缺鐵性貧血有幫助。
含多不飽和脂肪酸
蟹肉,尤其是蟹黃和蟹膏中含有一定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這類Ω-3 脂肪酸對降低炎症反應、維護大腦和視網膜功能、調節血脂有益。
維生素助力代謝
蟹黃和蟹膏含有維生素A、B 族維生素、維生素E 等,維生素A 可以保護視力,B 族維生素在能量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維生素E 則是重要的抗氧化維生素。
吃蟹「宜」做好5 點
1. 宜洗淨
大閘蟹生活環境複雜,體表、鰓、胃腸可能攜帶細菌、寄生蟲囊蚴。烹飪前,需用硬毛刷在流動水下刷洗,特別是腹部、鉗子和關節處。蟹臍處更要反覆沖洗。
2. 宜煮透
烹飪大閘蟹時必須徹底蒸熟煮透,水開後至少再煮15~20 分鐘,直到蟹殼完全變紅、蟹肉緊實不黏殼。切忌生食、醉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螃蟹。
3. 宜去淨「邊角料」
大閘蟹的部分器官藏汙納垢或性質寒涼,食用前一定要去除。蟹腮,位於蟹身兩側,呈眉毛狀,是呼吸器官,易積累汙物,必須摘除; 蟹胃,在蟹黃中呈三角包狀,內有排泄物,需挑出丟棄;蟹心,藏在蟹身中央,呈六角形, 性寒,建議去除;蟹腸,從蟹胃延伸至蟹臍的一條黑線,含排泄物,需剔除。
4. 宜現做現吃
大閘蟹最好現做現吃,煮熟後存放時間越長, 細菌繁殖風險越高。若實在吃不完,需密封後冷藏(不超過24小時),再次食用前必須重新煮沸10分鐘以上,且不建議反覆加熱。
5. 宜控制食量
老年朋友消化功能較弱,大閘蟹性寒且高蛋白,過量食用易引發腹脹、腹瀉。需要控制食用量,且儘量避免同時食用其他高蛋白食物(如蝦、肉),減輕腸胃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