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106週年校慶吸睛 學術榮光與地方共榮考驗多

DA524589 08E3 435F5 upscayl 5x upscayl lite 4x 800x450 1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版圖裡,中興大學的地位無庸置疑。這所創立於1919年的學府,2025年11月1日日迎來第106週年的校慶,校內外貴賓雲集,台中市政府秘書長黃崇典代表台中市長盧秀燕出席,與台中市教育局副局長郭明洲、中興大學傑出校友及台灣各界人士共同見證這場屬於「中台灣學術重鎮」的盛典。

b984b93da74f0d216d788a55c2f1d73347c3cf96

然而,當掌聲與祝福此起彼落,這場典禮背後,也提醒我們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一所百年學府的榮耀,如何轉化為「區域創新」永續能量的領航者?

%E9%BB%83%E5%B4%87%E5%85%B8%E7%A7%98%E6%9B%B8%E9%95%B7%E8%87%B4%E4%B8%AD%E8%88%88%E5%A4%A7%E5%AD%B8%E7%94%9F%E6%97%A5%E5%BF%AB%E6%A8%82

從「學術殿堂」到「地方引擎」的轉折

台中市政府秘書長黃崇典在致詞中提到,中興大學長期深耕科研與人才培育,特別在農業、生物科技、人文社會與工程科技…等領域成果卓著,未來將與台中市政府強化合作,共同為台中發展注入新動能。這樣的說法聽來穩妥,但對於地方治理者與學術機構而言,「合作」兩字的深度,才是檢驗真誠的試金石。

事實上,全球許多成功的城市創新案例,都不再將大學視為單純的教育機構,而是「區域發展的智庫與引擎」。例如美國波士頓的MIT與劍橋創新走廊模式,便讓知識產業與城市共生共榮。而中興大學若能跳脫傳統「學術象牙塔」的角色,積極參與城市政策、永續治理、甚至地方產業升級的實際規劃,就有機會成為台中邁向「智慧首都」的真正推手。

MG 6097 scaled 1024x683 1

學術榮耀的背後:校友力的現實意義

第29屆傑出校友表揚典禮,見證了「興大人」在各領域的卓越貢獻。無論是學術界的研究突破,還是企業界的創業成果,這些榮譽象徵的不只是個人成就,更是校友網絡的「社會資本」。

但從經濟社會學的觀點來看,「興大人」校友若只停留在「頒獎與致詞」,其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真正關鍵在於,「興大人」校友如何被重新連結、被制度化地納入產學循環中。例如,「興大人」校友企業能否與學校建立長期的實習與創業培育機制?傑出「興大人」校友們的產業經驗能否回饋課程設計與政策研究?這些才是決定「學術榮耀能否轉化為地方生產力」的關鍵。

%E8%A9%B9%E5%AF%8C%E6%99%BA%E6%A0%A1%E9%95%B7%E8%87%B4%E8%A9%9E

「學術回饋社會」不應只是口號

中興大學校長詹富智在致詞中指出,學校長期以「回應國家需求、守護人民福祉」為使命。這句話若置於今日高等教育轉型的脈絡下,特別值得細讀。

在少子化、預算緊縮、國際競爭劇烈的時代,許多大學被迫重新思考定位。傳統的「研究導向」模式,正在被「社會影響導向」(Social Impact Driven)取代。也就是說,學術價值不再只是論文數量或SCI排名,而是能否讓研究成果真正改善地方問題、提升居民生活。

中興大學在農業與環境科學上具備深厚底蘊,若能將科研成果延伸至氣候調適、食農教育、城市綠能轉型…等議題,將有機會成為全台最具社會影響力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問題在於,這樣的「社會回饋」模式,仍需要制度支撐與政策誘因,而非僅靠校長致詞中的美好願景。

205eaba5577a43dda32612ca27c1195273430b1c

城市與大學的共創關係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大學與城市的關係並非單向,而是典型的「知識外溢效應」(knowledge spillover)。當大學的研究人力、創新能量與創業文化與地方產業鏈緊密結合時,整個城市的生產效率與創造力將明顯提升。

台中市目前正積極發展智慧機械、綠能科技與文創經濟,而中興大學的科研重點若能與此呼應,不僅能為城市政策提供智庫支援,更能透過產學聯盟推動中小企業升級,進而強化城市的產業競爭力。

問題是,這種「產學共榮」模式仍面臨制度瓶頸。許多校內研究成果難以商轉,校務體制與企業合作機制之間存在落差。**如果學術成果無法有效流入市場,知識就可能停留在論文與研討會中,成為象牙塔裡的孤芳自賞。

3466f855bf008a436f651ddf1dcb425be8b735d0

百年學府的下一個百年:要的不只是紀念

中興大學走過一世紀,無論是農業時代的國家中樞,還是當代知識經濟的地方核心,其角色都在變化。如今的挑戰,不在於能否辦出盛大的校慶,而在於能否定義下一個百年的使命。

這個使命,應該是將學術榮光轉化為地方永續發展的能量。例如,在台中綠美圖文化圈中建立跨域研究中心;在台中市大里區、霧峰區…等地設立地方創生實驗場;讓興大師生成為城市永續治理的行動者,而不再只是個觀察者。

當其他國家的頂尖學府早已將「社會創新」納入核心指標,中興大學若仍停留在「學術表現亮眼」的自我肯定階段,恐怕會錯過知識轉型的全球浪潮。

%E6%A0%A1%E9%95%B7%E5%8F%8A%E4%BE%86%E8%B3%93%E5%95%9F%E5%8B%95%E6%A0%A1%E6%85%B6%E6%B4%BB%E5%8B%95

榮耀之後,更大的問責

中興大學校慶典禮上,傑出傑出「興大人」校友們談笑風生,回憶青春,也為母校獻上祝福。這些畫面無疑動人,但也讓人思考:台灣的大學是否太容易被「懷舊」的情感包裹,而忽略了「未來」的挑戰?

百年學府的價值,不應只存在於歷史的光環中,而應體現在持續為社會創造公共價值的能力。中興大學如果能真正落實「學術為社會服務」的精神,讓知識回應城市脈動、讓研究連結人民需求,那麼它的下一個百年,將不只是慶典的延續,而是台中城市文明進步最重要的見證。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