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攻防!OpenAI拒向法院交出2千萬筆ChatGPT對話紀錄

fb2268b5 bde2 4b7f a92f f4ea76ea5b05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生成式人工智慧龍頭OpenAI近日因《紐約時報》等媒體提出的著作權訴訟,遭美國紐約地方法院要求交出2,000萬筆匿名化的ChatGPT對話紀錄。OpenAI於週三正式向法院提出反制聲請,主張該命令恐對全球用戶隱私造成重大風險,並強調絕大多數資料與訴訟主題毫無關聯。

根據《路透》報導,OpenAI在提交給法院的聲明中強調:「這項命令可能讓全球每一位曾使用ChatGPT的用戶,都面臨其私人對話被交付給《紐約時報》檢視的風險,這形同一場無止境的釣魚式探查。」OpenAI進一步指出,上述2,000萬筆對話紀錄中,有「99.99%」與本案所涉的著作權爭議無關。

OpenAI首席資安長史塔基(Dane Stuckey)也在官方部落格中強調,這項命令不僅違背OpenAI一貫對使用者資料保密與安全的承諾,也將迫使公司交出「數千萬筆極具個人隱私的對話內容」,且進行這些對話的用戶「與訴訟毫無關聯」。根據法院命令內容,該些對話資料須於本週五(美國時間)前交付。

對此,《紐約時報》發言人隨即發表聲明反擊,稱OpenAI的說法「刻意誤導用戶並省略事實」,強調「沒有任何ChatGPT使用者的隱私面臨風險」。紐時指出,法院已明確要求OpenAI在交付過程中完成「完整去識別化處理」,並且將資料置於法律保護令下,僅供特定目的檢視。根據法院命令,這些對話資料須於本週五(美國時間)前交付。

此案是目前眾多圍繞「AI模型訓練是否侵犯版權」訴訟的一部分。原告陣營聲稱,OpenAI未經授權擷取新聞內容,用以訓練其生成式模型,導致ChatGPT能夠回應用戶時重製其受著作權保護的報導,構成侵權。

針對OpenAI指控媒體「駭入ChatGPT回應以製造證據」,原告代表則認為,ChatGPT對新聞內容的重現行為確實存在,對話紀錄是確認系統是否系統性侵犯著作權的關鍵證據。

這起案件不僅是OpenAI與媒體之間的法律攻防,更突顯生成式AI與內容產業的深層衝突;多起正在審理中的案件,皆針對AI訓練資料來源是否合法、是否構成「合理使用」或「大規模侵權」提出質疑。

法律專家指出,若法院最終認定OpenAI須交付去識別化的對話紀錄,將可能成為未來相關訴訟中的先例,影響範圍涵蓋整個AI產業。特別是在使用者資料透明度與資料訓練邊界仍未有統一標準的情況下,科技公司與內容供應方的權利界線勢必再度被重新檢視。

fb2268b5 bde2 4b7f a92f f4ea76ea5b05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