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別亂擠!醫曝致命風險 紅腫劇痛恐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身上突然出現紅腫、疼痛的小包,不少人會以為是青春痘或蚊蟲咬傷,卻可能中了「疔瘡」的陷阱。皮膚科醫師許哲豪指出,疔瘡俗稱「長釘子」,是細菌感染毛囊後擴散至周圍組織,屬急性化膿性發炎。若未妥善處理,可能進一步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需住院治療。與青春痘不同的是,疔瘡的疼痛更劇烈、紅腫範圍更廣,常出現在脖子、腋下、臀部或大腿內側等易摩擦處。

20251029150521909

許哲豪說,疔瘡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也可能與綠膿桿菌或鏈球菌有關。當皮膚有微小傷口、潮濕或長期摩擦,就為細菌打開感染大門。肥胖者、糖尿病患、免疫力低下者與化療病人都是高風險族群。輕微症狀可用抗生素藥膏控制,但若膿液明顯或疼痛劇烈,應立即就醫進行「切開引流」治療。千萬別在家用針頭或手擠壓,否則細菌恐擴散至血液,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敗血症。

醫師提醒,避免疔瘡復發的關鍵在於「清潔」與「免疫力」。個人用品如毛巾、枕頭套、貼身衣物應定期清洗,運動或流汗後儘快洗澡保持乾爽;同時戒菸酒、減少油膩食物、維持規律睡眠,也能降低感染風險。若疔瘡反覆發作,應檢查是否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帶菌者」,必要時由醫師進行預防性治療。許哲豪強調:「疔瘡看似小問題,其實是身體免疫防線的警訊,早期處理、正確就醫才是根本之道。」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