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屏息以待的美國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最新財報出爐,第三季(截至10月26日)營收年增62%,高達510億美元,主要來自資料中心部門,該部門營收為512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486億美元,並寫下該公司七季以來最大成長。
根據《路透》報導,輝達預測第四季營收將達到650億美元,誤差範圍正負2%,大幅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的616億美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財報說明會中強調:「Blackwell架構晶片銷售超乎預期,雲端GPU已全面售罄,AI生態系正快速擴張,幾乎遍及所有產業、國家。
儘管財報亮眼,少數分析師仍對AI基礎設施投資的可持續性抱持觀望態度, 史帝弗公司(Stifel)分析師羅依(Ruben Roy)指出:「市場仍憂心AI支出成長是否長久,尤其是大型雲端業者能否真正消化這些資本支出。」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分析師伯恩(Jacob Bourne)則提醒,儘管GPU需求爆棚,但電力、土地與電網瓶頸可能限制實際部署速度,進而影響營收實現時間點。
財報也揭示輝達業務高度集中化,其四大客戶在本季佔總營收比重達61%,高於前一季的56%。更引人關注的是,輝達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已大手筆從雲端合作夥伴租回自己的AI晶片,本季相關合約總金額達260億美元,較上季的126億美元翻倍成長。此舉意味:即使輝達自己已將GPU售出,仍需向客戶回租以維持AI訓練與推論算力供應,可見市場對AI基礎設施的「飢渴」程度。
另外一個關注焦點,黃仁勳與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兩個月前在加州聯合宣布,輝達將投資1000億美元於OpenAI的AI超級電腦,但在最新法說會中,輝達強調:「目前尚未簽訂任何具體協議。」相較之下,OpenAI已與輝達競爭對手AMD簽署協議,部署6GW的Instinct GPU,並以發行最多1.6億股認股權證作為回報,條件明確、條文具體。
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儘管輝達目前仍為OpenAI最大供應商,但AI晶片市場的競爭格局已快速轉變,OpenAI也需多元化供應來源,以因應龐大的算力需求與成本壓力。
面對外界對AI泡沫的疑慮,黃仁勳在電話會議中直言:「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不是泡沫,而是一次技術革命。」黃仁勳並透露,輝達目前已接獲價值5000億美元的AI晶片預訂單,預計將貫穿至2026年。輝達亦預期第四季的經調整毛利率將達75%,高於市場預期的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