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2025台中購物節」日前再度締造亮眼成績,開跑短短二十三天,登錄消費金額就已經突破 127 億元,並在台中建國市場抽出首位百萬得主與外籍人士專屬一萬美金的大獎。這場由台中市政府主導的大型城市慶典,經過七屆的累積,確實展現超高能量,不僅帶動商圈、提升下載平台數位量能,也吸引國際評審青睞,還奪下美國 TITAN 泰坦創新大獎白金獎…等的肯定。然而,當掌聲響起完畢,這也是台中城市治理者該靜下來檢驗「購物節」的時刻。

消費熱潮固然可喜,慶典經濟卻不能遮蔽城市的結構性課題
台中市政府秘書長黃崇典強調「台中經濟六都第一不是口號!」,並指出「台中購物節」的抽獎機制已成為全台的典範。不可否認,「台中購物節」透過日日抽、週週抽、月月抽…等多層次的設計,確實成功動員民眾,提升消費熱情,形成獨特的城市品牌。然而,然而,台中慶典經濟的成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台中城市經濟的體質改善?
台中經濟的亮眼成績,應主要歸功於台灣中部產業廊帶的深厚製造業基礎、電子零組件供應鏈的蓬勃,以及臺中港、台中新市政周邊科技園區的持續擴張。這些都不是抽獎活動所能直接創造的。相反,「台中購物節」的盛大動能,若缺乏對實體商家結構性問題的同步處理,例如店租上漲、商圈凋零、傳統市場的數位落差,最終可能只是短期刺激,而非長期的動能。
「台中購物節」固然能帶來人潮,但城市治理更需著眼於補強經濟體質,而非讓煙火勝過地基。

國際城市行銷案例:成功城市從不只靠「抽獎」
與國外城市相比,「台中購物節」確實具創新性,但也暴露出城市行銷策略的單一化問題。
新加坡以大型節慶為平台結合稅制、旅遊、電子支付整合,使外籍消費者在國內消費的轉換率明顯提高;
日本福岡、札幌以「城市數位生活圈」為策略,讓消費活動與交通、民生、數位市政互相連動,而非僅以抽獎吸引登錄;
韓國首爾更在大型促銷節慶背後建立完整的商圈資料庫、店家數位化補助與觀光導流網絡,使慶典能真正反哺城市經濟。
相較之下,「台中購物節」在「吸引消費」方面極為成功,但在「提升城市長期經濟韌性」方面,仍有明顯差距。台中市政府固然協助建國市場數位轉型,但整體台中商圈的數位斷層、商業空置率、夜間經濟策略…等,都尚未建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換言之,「台中購物節」帶來的榮耀雖然值得肯定,但其長期策略仍需面對更深層的挑戰。

數位治理成績亮眼,卻也提醒城市基礎建設仍需加速
台中通 TCPASS 下載量突破 300 萬次,顯示「數位市民平台」確實逐漸成形。這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進展,也反映台中市政服務數位化需求高漲。然而,平台使用率、流程便利性、服務整合程度,往往比下載數更能決定城市的「數位力」。
台中市政府若希望打造與國際城市接軌的「數位治理」架構,仍必須面對以下問題:
- 資料整合不足:交通、商圈、建設、民政資訊尚未真正打通。
- 資訊落差:年長者、外籍居民仍不容易掌握台中市政府提供的市政資訊。
- 跨縣市合作有限:與南投的合作只是起點,仍缺乏台灣中部區域數據共享的藍圖。
台中不缺創意,但缺的是跨領域的整合能力。

政策建議:從「慶典城市」走向「韌性城市」,台中下一步應從以下方向著手改善:
一、建立商圈資料平台,將購物節改為「全年導流系統」
國際城市普遍將節慶當作資料累積的工具,而非一次性活動。台中應建構商圈的資料庫,追蹤店家狀況,才能精準導流。
二、制定「夜間經濟政策」
台中人口眾多,但夜間活動密度遠低於台北與高雄。「台中購物節」若能成為夜間經濟的催化器,才能補足城市經濟版圖的弱項。
三、傳統市場數位化須從個案走向系統
建國市場的成功經驗可複製到台中市東區、大里、清水…等市場,並以補助、雲端POS導入、行銷培力的方式擴大規模。
四、以國際標竿檢驗台中
從新加坡的跨國行銷、日本的城市生活圈,到首爾的商圈數位化制度,台中應設定「城市競爭力」為評估標準,而非僅以抽獎金額作為績效。

百億成績是掌聲,更是對城市治理的提醒
「台中購物節」的成績確實耀眼,值得肯定。它象徵市民們的消費熱情,也象徵台中作為慶典城市的品牌形象。然而,城市發展不能只靠每年一次的盛會。台中市政府應把這份能量轉化為推動商圈體質改善、提升市政韌性、加強區域經濟整合的動力。
百億不是句點,而應是更成熟、更多元、更具前瞻性的政策開端。
只有如此,台中的「慶典經濟」模式才能真正成為台中經濟實力的延伸,而非華而不實的短暫煙火。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