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清晏
美中全面化對立越演越烈
圍堵(containment)與反圍堵(counter containment)哪個更難?
從國際關係方面來說,脫鉤與反脫鉤、圍堵與反圍堵、封鎖與反封鎖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1. 美國國際號召力的大小。
2. 美國需要動員多少個國家才能有效地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
3. 配合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是否符合他國利益。
4. 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他國家的選擇,特別是中國如何發揮出自身的影響力。
以前北約(NATO)是為了對抗蘇聯為首的華約(Warsaw Pact),北約以英美法為主體的歐洲防務體系,成立於二戰結束後的1949年,總部設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當初只有12個成員國,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
1996年9月,北約公布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1999年3月,北約首先將「捷克、匈牙利和波蘭」吸納為會員。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七國,成為北約組織的正式成員國。這就是北約東擴。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而蘇聯解體也已經30多年了,北約不但沒有解散,反而是不斷在擴張,俄羅斯當年還想加入北約,前後四次都被北約以各種理由給拒絕了。
現有成員國截至2020年3月有30個國家:「比利時、冰島、丹麥、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臘、意大利、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
按說,北約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遏制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那麼既然這些都不存在了,北約的意義也就沒有了。可是華約解散後,北約卻仍然存在,甚至還在不斷擴張,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 華約消失了,但俄羅斯還在。
2) 美國的目標是全球霸權,北約還是有作用的。
3) 掌控北約,就意味著美國繼續對歐洲的控制。
2022年,俄羅斯不滿北約繼續東擴,以此為理由之一,對烏克蘭發動了(SMO)侵略戰爭。然而,普丁沒有想到的是,這場俄烏戰爭,不僅沒能熄滅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想法,反而還刺激了「芬蘭和瑞典」放棄中立也要加入北約。並在2023年4月,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的第31個成員國,而更早申請加入的瑞典則有望在今夏成為第32個北約成員國。
戰爭的煙硝味,瀰漫全球 ,從烏俄戰爭、以巴衝突到台海危機,「地緣政治」成了主導世界秩序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北約(NATO)的下一步,圍堵中國? 隨著芬蘭和瑞典正式加入北約之後,北約在俄羅斯周邊的擴張,應該是已經基本告一段落。但是北約整體的擴張,尤其是向東,在亞洲方向的擴張並未結束。接下來有可能日本,甚至韓國,也會加入北約。
早在2015年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FR)-亨利·季辛吉美國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布萊克威爾(Robert D.Blackwill)這個鷹派人物就提出兩點方案圍堵中國:
1)建立新一輪將中國排斥在外,對美國及其夥伴共同優先及持續受惠的商貿安排。這正是歐巴馬(Barack Obama)想建立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在川普(Donald Trump)繼任後就取消了。
2)結合中國周邊國家建立一個管控軍事科技體制的力量,以阻擋中國建立戰略能力。這項計劃的細節方案是美國情報、軍工體系所擁有,並結合智庫、網絡、媒體。如今我們見到美國拜登政府在實現這項計劃,拉攏北約及亞洲盟友匯聚力量全力圍堵中國。
中美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依然是「戰略對手」(strategic adversary)關係。美國對華大戰略-為取得首要地位(primacy)全面圍堵中國。
(1)五眼聯盟(Five Eyes縮寫為FVEY)
是由五個英語圈國家所組成的情報聯盟,在英美協定下組成的國際情報分享團體,成員國包括「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和美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以來,不斷加強結盟以共同抗中,包括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並與英國和澳洲成立新的安全聯盟「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現在,美國國會又建議將共享情報的「五眼聯盟」擴大為「九眼聯盟」以應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威脅。
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監視機構已經形成了「情報共享聯盟」,稱為 五眼、九眼、十四眼聯盟,其目的是監控和共享互聯網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用戶的在線活動,以保護國家安全。
(2)四方安全對話機制 (Quad)
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後,美日澳印4國共同合作,提供人道和災難援助,一開始只是鬆散的夥伴關係。2007年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Abe Shinzo)正式成立「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簡稱Quad)由美國、日本、印度、澳洲所組成,號稱「亞洲版小北約」,透過非正式的戰略合作、共同軍事演習,強調維護區域和平與穩定繁榮的目標。
但隨後沉寂了近10年,因為澳洲擔心會激怒中國。
2017年該組織逐漸認識到對中國日漸擴大區域影響力的態度發生變化。美國川普政府 (Donald Trump)和拜登政府(Joe Biden) 都視Quad為更專注於印太地區事務的關鍵機制,特別是在制衡中國的獨斷行動方面。Quad曾舉辦過包括韓國、紐西蘭和越南在內的Quad+會議,這可能為Quad未來擴張或增加合作夥伴奠定基礎。
(3)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
由二戰美國和英國(UKUSA)的延伸至今又搞了一個新的奧庫斯聯盟(AUKUS),是由澳洲(AU)、英國(UK)和美國(US)於2021年9月15日聯合宣布成立的軍事外交安全合作夥伴關係。該聯盟首要目標是由英、美兩國協助澳洲建造一支核子動力潛艦艦隊,該聯盟也是構築美國新印太戰略聯盟合作的一部分。
這個被稱為「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的合作機制將能讓美英澳三國在人工智能(AI)、網路技術、量子技術、水下系統和遠程打擊能力等高科技領域更容易分享信息和技術。
美國、英國、澳洲將繼續選擇與日本合作的具體領域和計畫。報導指出,與日本的合作將僅限於有限的國防技術,但沒有計劃歡迎日本成為 AUKUS 的正式成員。
(4)從台海危機到Chip 4四方聯盟
中美晶片戰開打,美國將全力遏制中國科技之進展和擴散 ,
2022年7月27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 (CHIPS-plus,Chips and Science act),美國價值2,80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在參議院通過和拜登正式簽署落實。2,800億美元預算之中包含對半導體行業的520億美元補貼,以及向新的晶片廠提供價值24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此外法案還授權在10年內撥款2,000億美元,推動晶片科研。但由於「晶片法案」包含國安競爭條款,希望能提升對中國的競爭力,並紓解晶片在各領域持續短缺的現象。
晶片四方聯盟(Chip 4 Alliance or Fab 4)是由韓國、臺灣、美國、日本四國組成的一個國際同盟,目的在於整合民主自由國家的半導體產業,是由美國主導抵禦貿易衝突或地緣政治緊張的架構。該聯盟旨在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增長。
美國全力圍堵中國,美晶片法案、Chip 4陸續上路,Chip 4成員國在半導體領域上的優勢是由掌控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許可的美國;台灣與南韓則壟斷全球晶圓代工業務,2023年其全球市占率共逾90%;而日本仍是全球主要的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生產國;加上荷蘭晶片製造設備供應商ASML。(Chip 4+1 )代表完整的全球半導體價值鏈)。
(5)美國發布美菲雙邊防務準則
2023年5月3日在華盛頓簽署「美菲雙邊防務準則」這是美菲自1951年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後首次發布具體的防務準則。以明確的措辭闡述對盟友菲律賓的防衛承諾範圍,審視在各領域出現的威脅以及採用何種形式應對威脅。雙邊防務準則特別提到在有爭議的南海出現的攻擊,包括針對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的攻擊。
美國軍方為了因應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威脅,正與亞太地區盟邦的軍方進一步整合,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與盟邦的終極目標是各國的軍隊可以互相交換(interchangeable),經常使用彼此的武器、軍備和彈藥」。
《路透社》表示對於全球貿易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南海,已成為中美之間越來越緊張關係中的一個主要熱點。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接受澳洲媒體專訪強調:「中國政府的戰略野心不只是在軍事、經濟、外交與政治力量主導區域,而是整個世界」。
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日前談到中印關係,即強調四國合作是「對事不對人」(for something, not against somebody),也談到了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並將其與上合組織(SCO)放在一起,話中有話地表示,Quad這一框架將繼續存在,而且會不斷發展下去。
而印度也絕非甘願當美國的「小老弟」,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就很清楚地表示過「印度有自己的路要走」,且首重「經濟發展與脫貧」。當美國要求制裁俄羅斯禁購其原油時,印度仍是大量採購俄羅斯原油,著實讓拜登傷透腦筋。
所以,到底 Quad /AUKUS能不能起到「亞洲版北約」的作用?或許,短期內仍是以「聯合軍演」和「象徵性的戰略合作」為首要,畢竟亞太局勢遠比歐洲與北約複雜得多,彼此的發展水平也相差更大。
東協(ASEAN)對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的長期疑慮,源於東南亞最擔心的地緣政治發展莫過於東南亞地區陷入超級大國競爭的漩渦,並且被迫選邊站。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印度最理想的多邊夥伴關係,不能包括中國在內。我們之前也講過,印度一向以「南亞大國」自居,處處想著要跟中國爭奪地緣影響力,把中國視為「假想敵」,一方面旨在煽動國內民粹主義,另一方面,也是向西方示好的外交手段。
如果這樣的國家加入「NATO+」,那麼美國不僅無法通過印度實現其對中國的戰略壓制,反而可能因為印度的行為而引發更多的問題和矛盾。
包括了「美國,英國,澳洲」的AUKUS聯盟下一步,很可能就是接納「日本和韓國」的加入。最後這個AUKUS和NATO,有可能在軍事上會形成一體化。這樣一個以美國和五眼聯盟(FVEY)國家為核心的軍事一體化組織將會成型。這個新的組織,將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地緣上對歐亞大陸進行切割和圍堵。這個圍堵的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西邊的俄羅斯和東邊的中國。
當然中國現在和俄羅斯,已經屬於是戰略上的背靠背關係。在西方他們的終極目的,就是肢解歐亞大陸上的中俄,然後來控制整個歐亞大陸。對於中俄來講,在西方這種包夾和圍堵之下,最主要的突破口,就是在歐亞大陸的中心點上,也就是中東地區。目前在中俄主導下,最早囊括了歐亞大陸核心地帶,即中亞國家的上合組織(SCO),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以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為核心的地緣鐵三角。
這個地緣上的鐵三角再配合一帶一路推進,「中俄哈大運河」更是一帶一路的重要項目,可以避開馬六甲海峽,直通地中海和歐洲,是打破西方進行圍堵最好的戰略支撐。其突破口就在於「中東」,一旦中東形成突破,中俄在歐亞大陸上的影響力就會大增。
一旦在中東地區破局,可以說美國的NATO東擴AUKUS/Quad西進的印太戰略,都將不攻自破。雖然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陣營,為未來的新冷戰已經做好了一系列的準備,但世界未來的發展變化,是否會如他們所願,還存在一系列的變數。尤其是「中東格局」的變化,將會成為未來世界秩序的關鍵變量。
而隨著國際經貿和政治重心,逐漸從「歐洲與大西洋」轉移至「亞洲與太平洋」,各方勢力在此明爭暗鬥,自然也不言而喻。
美國國際知名政經學者杰佛瑞‧薩克森(Jeffrey Sachs)認為:「無論美國獨大或美中的政治死硬派尋求美中爭霸都不是好事,反而中美和平走向多極化世界的合作,最基本是追求地球可持續發展及保障生態多元化。並在「生化科技、資訊科技和人工智能」方面,中美應消除惡性競爭,以及就這三方面可能衍生對人類生存威脅、訊息戰及人工智能戰產生的重大惡果,要有理性衡量及共同遵守的底線。」
世界的趨勢不利一國獨大,反而有利多極化及共同合作發展。各國要共同面對的,不是以鬥爭方式決定一個霸主的世界秩序,那將是毀滅性的,而是要共同合作解決氣候變化、對物種多元化、貧窮及瘟疫⋯等威脅。
政治決策領導層「心境決定高下」,或許該把拿破崙的一句諍言謹記在心:「當敵人正在犯錯時,別打斷他們。」讓敵人體系中的矛盾變得更明顯,「相由心生、境隨心現」,「自行犯錯」這就是他的死穴。
讓我們大家拭目以待,「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戰爭沒有贏家、人人皆輸」;「心簡單、世界就簡單」。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到底誰才是最後真正的贏家呢?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