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電子報: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氣候變遷,臺灣的降雨將更加集中,這將升高 淹水與缺水的機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稱科工館)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處、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共同舉辦「氣候任性.臺灣韌性—降雨篇」特展,以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簡稱 TCCIP)」之科學團隊,長期建構專屬臺灣在地化的氣候變遷資料庫為基礎,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未來人們可能要面對的降雨型態,以及臺灣已因應氣候條件所發展出來的調適策略;學習與極端天氣共存的方法,防患於未然。展示內容涵括三個面向,有「與氣候共存」、「臺灣的雨」,以及臺灣因應降雨不均所提出的「調適與策略」,展期自 2024 年即日起,至 2024 年 5 月 26 日(週日),於科工館地下一樓氣候變遷廳展出。
2020年至2021年的百年大旱,南臺灣甚至超過 600 天沒有降下大雨(降雨量大於 200 毫米),這樣的現象可能給民眾帶來深刻的印象。去(2023)年「氣候任性.臺灣韌性」特展的「序曲篇」,向民眾介紹了氣候變遷對人類所帶來的影響。展出期間科工館對觀眾的問卷調查顯示,71.6%的觀眾認知到氣候變遷威脅的風險,包括高溫、海平面上升、以及降雨不均等現象;其中對於「降雨不均」則有 71%的觀眾表示非常擔心。2023 年 Google 搜尋的關鍵字,第 1 名是「颱風」,也部分呼應了這一項調查結果。
科工館為回應社會大眾的憂慮,今年特展以「降雨篇」為主題,聚焦於氣候變遷下的臺灣降雨。透過圖文並茂與互動展示方式,說明何以臺灣是全世界總降雨量前幾名的國家,卻有時要面對缺水危機;臺灣的降雨不均可以從時間與空間來瞭解;看到稻農應用臺灣科學資訊,找出水稻關鍵生長時期階段的調適方法,以面對灌溉用水短缺的難題。在本世紀中臺灣的降雨,可能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不管那時的你是在北部、南部、你是學生、上班族,還是已退休,科工館運 用互動投影方式,預演給你看。
從知道「降雨不均的事實」到「找出種水稻的調適方案」以及「推估未來可能的降雨情境」,這些事實與推估,預告人們及早因應、省思與做出一些改變。
國科會的 TCCIP 氣候變遷科研平台,是由一群科學家長期耕耘,透過大數據資料的蒐集、研究調查、模型設計與分析等科學方法,進而運算推估未來氣候變遷趨勢,並且將科研成果開放在此平台上,提供給師生、研究人員與社會大眾做為參考,為國內相當重要的科學知識資產。展覽中也呈現科學家是如何得到這些推估結果,科學家的工作以及使用的工具。因應氣候變遷長期也是日常,藉由這個特展有機會啟發年輕學子投入科學研究工作,共同為臺灣甚至全世界提出解方。
特展中還有投票活動、AR 濾鏡打卡活動,民眾看完特展還可以參加地球滅火隊行動,答題集貼紙,集滿 5 張可以乘騎氣候變遷廳中 的行動車,在玩趣中認識氣候變遷的進行式。
【展出資訊】
日期:2024 年 3 月 29 日(週五)至 2024 年 5 月 26 日(週日)
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氣候變遷展示廳(地下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