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象顯示,「改革」將是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旋律,日前,知名自由派學者周其仁獲邀出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的經濟座談會;而習近平也在這場座談會中強調,「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在美中貿易戰及新冠疫情的兩面夾擊下,大陸經濟面臨1978年改革開放之以來最大挑戰,4月30日的中共政治局決定,7月在北京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討論新的經濟政策路線;5月23日,習近平在山東濟南主持經濟座談會,親自聽取企業負責人及經濟專家對於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建言,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是9位獲邀的代表之一。
隨後,習近平在總結談話中也透露出對「改革」的急迫性,習近平說,「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又說,「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
周其仁被稱為大陸「市場化改革的吹鼓手」,對國企改革、電信改革、醫療改革、城鎮化、農村土地流轉、貨幣政策與匯率等問題,都有深入研究和建言,寫過《真實世界的經濟學》、《貨幣的教訓》、《產權與制度變遷》等書,對大陸社會公眾和決策層面均產生廣泛影響。
周其仁曾在2020年7月發表《中國經濟的出路》一文指出,中國經濟的唯一出路,無它,是繼續改革,簡政放權,尊重市場,激勵創新。這篇文章曾被部分大陸網路平台下架,甚至傳出是「禁文」,但其實還是在大陸廣泛流傳,隨著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近,《中國經濟的出路》一文最近再度被翻出,引發討論。
周其仁在文中提到,中國現在面臨的國際形勢是外需萎縮、反全球化,中國現在面臨的國內形勢是成本優勢減弱、體制成本重新上升,而中國經濟的突圍需要體制改革及創新。
周其仁指出,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三明治」,沒有成本的優勢,但也沒有全球搶購的獨到產品;在這個情況下,要延續成本優勢,光靠民間解決不了,沒有中央政府主動發起的改革,成本很難降下來。
周其仁建議,可以延長大陸的成本優勢,比如說工資很貴,就生產附加值高的東西,如果還生產襪子,如果還是原來的工藝,就沒有成本優勢。
降低成本的第一個突圍方向是體制改革,第二個突圍方向是創新,引進新的產品,改變現有的品質,引進新的生產方法,開闢新的市場,奪取原料和半成品新的來源,創立新的經濟組織。
周其仁用以色列的經驗說明創新方向,以色列800萬人卻創立3500家新創公司,並且首都特拉維夫主導了美國矽谷的高精尖研發,美國沒有一家大公司不在特拉維夫設創他們的研發中心;而以色列他們靠的是人、想法、發明創造,靠的是對教育的重視。
台灣郵報原始網址:「改革」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主旋律 習近平聽取北大自由派學者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