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聯合利劍」封鎖台灣演習中,解放軍亮出跨海聯合火力打擊的實力,主要在於對未來可能的攻台模式進行統合協調性驗證。而此次演習的真正焦點,在於攻台的第一槍不再是外界熟悉的東風飛彈,而是解放軍量大且射程超過四百公里的長程火箭。
自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台灣軍方一直認為,解放軍在未來的台海戰役中,將開「第一槍」的是東風飛彈的可靠武器。
但從歷次鎖台演習到現在的「聯合利劍-2024A」,解放軍正在顛覆台灣軍方的認知,未來真正打「第一槍」不再是東風飛彈,而是大陸陸海空火四個軍種,加上其他兵種參加的「聯合火力打擊體系」,並非單一武器平台。
在「聯合火力打擊體系」之中,遠程火箭砲是效果最高的武器系統之一。
解放軍首次證實箱型遠程火箭砲射程,已經能夠覆蓋整個台灣。從火力持續性、覆蓋密度、規模化毀傷效果,特別是「量大管飽」的性價比來說,箱型遠程火箭砲顯然已經比造價高的東風飛彈,適合開海峽之戰的「第一槍」。
解放軍在九十年代就引進俄羅斯「龍捲風」長程火箭砲技術,12管口徑300毫米的發射管,最大射程約70公里。目前更新更好的長程火箭,可輕易攻擊400公里之外的目標。
和在俄、烏戰場上大出風頭的美國「海馬斯」火箭炮相比,海馬斯火箭砲使用模組化設計,炮管和火箭彈都被集合在儲運發射箱中,易於在戰場上進行再裝填,儲運發射箱可以被安裝進入發射車的框架結構中,發射車上還安裝有起重吊車,「海馬斯」火箭炮,一次裝彈只需要1名乘員耗時5分鐘就能完成,縮短裝填時間。
「龍捲風」火箭砲則需要操作人員把火箭彈一發一發填入發射管,需要多名操作人員耗時數十分鐘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模組化的儲運發射箱內可以安裝不同的彈種,「海馬斯」擁有227毫米火箭彈和「陸軍戰術飛彈」兩種口徑的彈藥,用於應付不同任務的目標。
解放軍早年就開始研發多款新型箱型遠程火箭砲,在這次「聯合利劍」演習中亮相的是PCH-191型箱型遠程火箭砲。
該砲可安裝在兩個儲運發射箱模組,每個模組內裝5發300毫米火箭彈,最大射程約150公里,換成4發370毫米火箭,最大射程約300公里。
在過去幾年的珠海航展上,軍工企業還展出一款口徑達到750毫米的短程地對地飛彈模組,出口型號為火龍480,可以與另外兩種模塊共架安裝,射程可以超過4百公里。
PCH-191箱型遠程火箭砲使用370毫米火箭彈的最大射程,已經能夠覆蓋台灣北部所有角落,也能夠覆蓋台灣南部接近大陸方向的大部分地區,而使用300毫米火箭彈,則能夠覆蓋澎湖、金門、馬祖等面向大陸的外島。
這些彈藥都可以使用多種制導彈藥,能夠打擊固定建築,也能夠打擊移動目標。依靠PCH-191箱型遠程火箭,基本上就能夠完成對台灣絕大部分目標的攻擊。
除了遠程箱式火箭外,解放軍還在演習中派出轟炸機繞到台灣以東建立攻擊陣地,與同樣在台東海域就定位的海軍艦艇編隊,還有陸軍遠程火箭砲部隊,完成對台灣東部「大後方」全方位打擊能力。
台灣郵報原始網址:解放軍如攻台 第一擊不是東風而是這種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