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海峽兩岸民間論壇今(15日)在上海揭幕,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說,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是未來最應推動的部分,可從中華文化、兩岸社會連結及情義理打破僵局,相向而行;與會的前考試院副院長、政大兼任教授高永光說,可把中華文化視為一張網絡,兩岸共同編織這張網,把網絡編織工作細化,讓中華文化成為一股支配兩岸的力量。
由上海市海峽兩岸民間交流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第五屆「兩岸民間論壇」,今在上海虹橋賓館開幕。這場閉門會議,上海主辦方邀兩岸2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共同探討「『去中國化』背景下,如何加強兩岸中華民族認同」。陸方邀請盛九元、復旦大學國關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上海大學教授蘇虹、廣東財大廣告系副教授謝雅卉、上海兩岸民間交流研究會長劉愛君等人參與;台方專家則邀來高永光、前外交官介文汲、樂齡學習中心講師劉新圓、台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等人與會。
盛九元指出,兩岸現在處於「最大僵局」之際,該怎麼走?是要盡快破局,還是保持戰略定力?外界都很關注。他認為兩岸確實存在客觀差異,但如何把現狀放進和平發展階段,可從兩方面來說,一是什麼是兩岸命運共同體?二是未來如何推動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對於前者,他說,習近平曾說兩岸要建立命運共同體,這特徵應是「雙向奔赴」,但偏偏現在事與願違,他認為可從兩方面改進,其一,兩岸缺乏情感角度的連結,通常共同體出發點是「同情」(共情),有了同情才能走到同理,最後是同心。目前兩岸缺乏兩岸共同情懷的建構連結,應要有耐心毅力去建構;其二,不管從情義理哪方面來說,現在都是初級階段,具體實踐都還沒開始。
至於如何推動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他提三方面意見。一,明確兩岸最大連結點是中華文化。對民進黨來說,現在是想把台灣文化凌駕在中華文化之上,但5000年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並非那麼容易消除,這樣的「異化」提法沒有基礎,也不太可能成功。最後盛九元提到,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要與社會連結,並尊重台胞意願。
高永光表示,或許「台獨」看在大陸眼裡,放到5000年歷史長河波瀾不興,但其背後企圖心不可低估。做為國民黨成員,高永光提到民國80年代,他曾批判民進黨提的「台灣文化」、「台灣族」說法,當時民進黨出書「華夏帝國的瓦解」,指台灣族是一特殊民族,但兩岸同文同種證據多,無可辯駁,另如楊黃美幸早年也在美東推動「台灣文化」。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民進黨有系統建立台獨論述。至今在教科書、相關活動建立台灣元素,包括迎神賽會、電影、史觀,媒體全面管控,總預算幫官方宣傳編列預算等等。
高永光說,最近參加《梅花新聞網》的活動,在台組織「麒麟文化中心」,與大陸平潭相關單位合作,目的就是推動中華文化,眾所周知,麒麟是四大神獸,華夏文化的重要圖騰,若兩岸強化中華文化相關交流合作,未來必能蓄積更大能量。
在國台辦任職數十年、曾任九州文化中心主任的賀瑋說,兩岸關係走到今天讓他做為一位「老對台」感覺很沉痛。他說,加強兩岸民族認同相當重要,這方面工作可從具體事件做起。如高永光教授提到敦煌佛畫,甚至兩岸宗教交流,以真實故事做為交流命題,更能打動人心。賀瑋說,民進黨再不認同中國也是會拜媽祖拜神明,他認為宗教交流是擴大兩岸中華文化交流重要場域,兩岸相關單位可多做探討。
台灣前駐紐西蘭大使介文汲認為,民進黨「去中化」是有步驟地進行,沒有退讓或妥協空間。如歷史教育,過去分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但「108課綱」後中國史沒了,改叫東亞史。在此教育下,有多少人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介文汲建議在民進黨「去中化」之際, 若從中華文化思考,兩岸可分層面做。台灣是多元社會,各層面分殊很細緻,因此,強化中華文化連結要做到細緻,就是分層面來做,如草根階層、青年階層、中產階級、專家學者、意見領袖、媒體、文藝界、教育界,深化工作就可形成社會連結,結成一張網,力量就能展現出來。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唐亞林說,最近前往粵港澳大灣區考察,最大的感受是兩岸也可研究「生活融合治理」現象,並將「認同」細緻化,比如認同台灣但不否認中華文化、認同台灣但否認中華文化,把認同做出分類,找到認同的載體、平台及鈕帶,或許有可能帶來一些方向的突破及啟發。他也提出一些兩岸的思考,以持續推進和平交流的策略,包括持續推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動搖、持續推打擊分裂勢力不動搖、更有耐心爭取兩岸民心交融、更有耐心爭取新生代交流等。
此外,台灣青年聯合會何溢誠同意「認同」要細分領域,並建議大陸更了解台灣多次殖民的過往,或可更了解「反中抗中」的背後文化意義。上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廖明濤談起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並認為面對賴清德政府上台後,曾多次提及憲法層面的議題,他建議反「台獨」議題上大陸應強化「法律鬥爭」。
台灣郵報原始網址:第五屆兩岸民間論壇開幕 盛九元:強化社會連結 創造兩岸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