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成長 在參悟與哲思間想定 / 中國山水「行、望、游、居」畫者須具 氣定神閒

記者/ 游宏琦 專題採訪報導

印度犍陀羅地區曾為希臘文化殖民地,仿照希臘羅馬雕刻神像的手法,以西方人體寫實形式雕刻佛像,同時結合佛教文化與希臘化文化,這項造像風格後人即以地名「犍陀羅」稱之。與此同時,位於恆河中上游,具印度濃厚本土文化傳統風格的「秣菟羅」造像風格,也影響佛教造像。

犍陀羅受希臘化文化影響,臉部造型高鼻薄唇,身線豐滿、姿態優美,希臘羅馬式的披袍厚重,講究流暢寫實;秣菟羅造像則衣飾濕衣貼體、寬肩厚胸、螺髮豐頰等造型特徵,整體顯現人體力量感。

這兩種造型,在印度笈多王朝時相互融合,將西方的寫實造型,融入傳統印度的本土藝術典型中,創造新的佛教造像樣式。

古波斯地區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具像而寫實的形象難以得到發展,於是將工藝美術創造的主要精力,傾注在抽象性的裝飾紋樣中。這使得以植物紋樣為主的裝飾藝術水準,提升到嶄新的境界,從而形成獨特的阿拉伯紋樣。

隨著商貿往來,各國文化也流淌其中。阿拉伯紋樣也間接影響佛教衣飾的裝飾紋樣。而後西漸的風格形式,隨佛教傳入藏地與當地文化、中國文化交揉成特殊的藝術語言,使唐卡折射出多國文化的縮影。

謝克駿(左)晉見法王,親向42任薩迦法王介紹自己繪製的唐卡。圖 / 謝克駿提供

作為佛教藝術,平面的唐卡圖象藝術,有別於寫實主義透視學下的視角。以二維空間建構三維空間的觀看模式,唐卡實際包含層次不一的各種空間,結合多方視點的空間而成;視點與視點間的結合,決非畫師隨意或創造性的安排,其中規則有跡可循,非恣意而為。唐卡展現的同時性,似乎企圖交織起另個世界。

在西方寫實主義公理中,將眼前一瞬的畫面,如實描繪下來,這是文藝復興以來畫師們極力追求的,甚至,發明針孔呈像法,利用光的反射、折射到毛玻璃上,以畫出更逼真的影像。

西方藝術家使用透視法以二維表面(一張紙或畫布)呈現自然逼真的三維物體,可以在平坦的表面上產生空間與深度的幻覺。常用的透視法有線性透視、空氣透視、前縮透視三種。

線性透視使用交聚線與消失點的光學錯覺,使物體離觀看者越遠越小;空氣透視,使遠處的物體比前景物體明度更低、色調更冷,進而產生空間感;前縮透視則是通過壓縮或縮短物體的長度,促使物體後退以產生距離。

在我們東方,傳統中國山水有「行、望、游、居」視覺連續的構圖佈局,就是在一個流動的運動中探索空間,複雜如連拍鏡頭。將觀者看景的相對視角分為平遠、深遠、高遠,鏡頭使用蒙太奇方法,將三維空間的不同視角,納入二維空間中,學者稱此為散點透視。

比前者更繁密的是中國卷軸畫特殊的欣賞模式。卷軸畫在左舒右卷的觀畫間,三維空間以平面呈現,就是泛稱的中國透視法。

問到如何將上述,應用在唐卡繪製?謝克駿說,所有技法最後都必須透過哲思、佛教與佛教宇宙觀來進行轉換。唐卡畫師藉由多層次視點與象徵符號的安排,將他們參悟與哲思的結果,透過唐卡繪製來傳達並實踐自我對宗教的理解與崇敬。(本系列共10期 / 第9期)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秩序成長 在參悟與哲思間想定 / 中國山水「行、望、游、居」畫者須具 氣定神閒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