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茶之道】

文/袁青

「簡樸、孤寂」;

日本茶道與茶器的美味關係

一心一意傳遞京都抹茶美學的Kevin蘇祟文,在「台灣文學基地」日式百年老宅裡聽他分享日本茶碗的故事;只見隨手拿起玻璃櫃裡,上看百萬台幣,碗底蓋上有個「樂」字為証的百年「富士黑樂」茶碗,順手就刷;「再值錢的藏品,貴在用在生活裡,」當手裡接過Kevin遞給我新年的第一碗好茶,故事就要開始;時間彷彿回到他在京都幽暗的茶屋裡,領受一個人的茶席 。

一切都因為茶,變得好慢,好靜;「走馬燈似地,一幕幕人生經歷的回想,浮現;」Kevin說,從那一刻起,他才意識到庸庸碌碌,「要為自己,真正地活著,」放下眼前成功的事業,拜師學藝,而且矢志以日本抹茶文化為職志。於是一路究極,從茶道、茶藝、茶園的鑽研至今,不但為台北打造了〈平安京茶事〉,更端出了盛滿情感和回憶的「茶碗」收藏 。

在茶人眼中,搭配綠色抹茶,最能表現「侘茶」境界的就是燒製百百樣的茶碗。

「請做出粗糙的武士之手,或仕女纖織玉手,拿著,既不顯粗俗,也不至瀛弱的茶碗,可以嗎?」

日本「茶聖」”利休之死”小說中,有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形容,卻也恰如其分地道盡了関於日本茶器之美的至高境界。

日本喝茶源自中國唐代,初期始於皇室貴族,對於排場及器皿之考究,可想而知,之後成了上流社會的風雅活動。但崇尚簡素樸拙「詫寂(わびさび)」,以至對自然生命、萬物皆以「質璞」為本的哲思之下,則是室町後期集其大成的千利休 (せんりきゅう)將之發揚光大為日本「茶道」核心價值。

【第一個日本製茶碗:樂燒】
因為是豐臣秀吉建造京都府邸「聚樂第」的瓦工的傑作,因而名為”樂燒”。

以手塑形,用建築相同低火度的軟土,上透明釉藥後經八百度燒製,呈現原陶土紅色,稱為“赤樂”。取京都加賀川的真黑石粉末加入釉藥,以將近一千兩百度高溫燒,冷卻,最後呈現黑色,稱”黑樂”。

樂燒的茶碗,質地素質,手感溫厚;又因陶土氣孔大,保溫性較佳,傳承四百年不變,是最受茶人推崇的逸品。

【不上釉彩的質樸:備前燒】
「備前燒(びぜんやき)」是日本岡山縣備前市周邊地區六大古窯之一,所產陶器泛稱。

質樸;不上釉彩的「備前燒」,跟枯淡簡略的閑寂之美,一拍即合,成為理想的陶器。昭和年間,陶藝家金重陶陽(かねしげ とうよう的雙手,將民生日用品帶入藝術品殿堂。影響所及,「備前燒」甚至一度成為財富地位的象徵。

「備前燒」靠的是優質的「田土(ひよせ)」和油脂豐富的赤松木作柴燒素材,以及燒出獨一無二的各種「窯變」之美。經1200度以上的高溫,連續兩週燒製。所以有「備前擂鉢,落下不破」,非一般陶器強度可比擬的特色,愈用愈感覺其特有質地。

除了外觀質樸,手感圓潤之外;冷熱皆宜,「適合盛裝」的特色,使得日本考究的料理亭以採用「備前燒」為器皿為號召。

陶土細密,無論是冰啤酒還是熱茶,都能保持原味原溫。因為不上釉,微細的凹凸表面的「備前燒」,具有優異的發泡能力,裝入啤酒,產生的泡沫細緻持久,更加好喝。而且若干程度的通氣性,可以讓威士忌、紅酒等,愈陳愈香。甚至有助水質清澈,也是上好的花器 。

【朝鮮的窯燒:井戶茶碗】
「井戶茶碗是天下第一的高麗茶碗」。原本是朝鮮時代一般民窯燒造的日常雜器,傳入日本後,因受到茶人喜愛轉作茶碗。

呈現青色的「青井戶」茶碗。符合戰國武將及千利休等茶人的審美觀,仔細鑑賞其明顯的器物特徵;深碗、竹節狀的高台、清晰可見的環形條痕、細微貫入的枇杷釉色、以及因釉藥聚集形成器物表面結露般的「梅花皮」,渾然天成。被廣泛用在茶道席中或成為茶人必備之藏品之列。

映照著日本“侘茶”文化中,孤寂的哲學精神及一種反璞歸真的生命觀的這一只茶碗,看著見底的抹茶涼了,但心裡的感動卻是,餘溫猶在,久久長長。

【體驗與講座】
樹屋茶會
手刷抹茶體驗
新年/日本茶碗 /茶器展
日期:2025年1月1日(三)~12日(日)
開放時間:12:00~18:00(1月6-7日休息)
地點:台灣文學基地 創作坊 台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報新聞原始網址:【侘茶之道】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