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啟動梅園新生計畫。清華前校資長李敏(左起)、上緯投控董事長蔡朝陽、清華校長高為元、老樹協會理事長陳三奇、清華總務長張祥光、老樹協會常務理事游金洲、清華副總務長劉先翔把有機益生菌灌進梅樹周圍的透氣孔道。。(圖/記者蔣彤雲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清華大學梅園是紀念老校長梅貽琦精神的重要地標,梅園現有299棵梅樹,其中201棵是60歲「高齡」的老梅樹,部分老梅樹卻得了俗稱「日燒病」的枝幹溝腐病,面臨生存危機,清華校友、上緯投控董事長蔡朝陽慷慨捐助,清華大學與台灣老樹救援協會攜手合作,共同啟動「梅園醫療保育與栽培計劃」,以水刀土壤穿孔技術為老梅樹恢復新生。
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表示,全校師生與校友均視梅園為一處重要且神聖的地景,維護梅園的生態與景觀也是學校的第一要務,在專業團隊的討論及實地示範治療初見成效的充分準備下,清華大學將立即啟動梅園新生計畫,期待明年梅花再開的時節,能見到清瑩高潔的梅花滿開枝頭。
清華大學總務長張祥光指出,梅園現有299棵梅樹,其中201棵是60歲「高齡」的老梅樹,品種以青梅為主,雖然學校每年用心定期養護,澆水、疏枝、施用有機肥、及防治病蟲害,但古梅近年還是發生了樹幹腐朽、頂梢乾枯、芽體生長不良等問題。
總務長張祥光說,梅園保育計為期4年,第一階段將先針對已經生病的古梅採行急救治療,後續將改善土壤、重建樹體結構、提升生長活力,最終改善梅園的整體景觀,核心目標是以無毒、友善環境的方式,恢復梅園生機盎然、自然古樸的美景。
▲老樹救援協會探坑調查發現,梅園表層約60公分深的土壤硬度高達25以上,導致梅樹根系無法正常生長。(圖/記者蔣彤雲攝)
老樹救援協會常務理事劉東啟診斷發現,梅園老梅樹的腐朽非因單純老化或病原寄生,而是土壤硬化造成的生理障礙,探坑調查發現,梅園表層約60公分的土壤硬度過高,使根系無法正常發展、吸收水分,導致枝梢末端枯凋、不生新葉,枝幹斷裂處也無力癒合。
老樹救援協會計畫運用「水刀土壤穿孔」技術,在古梅周圍土壤打出多個深達1公尺的透氣孔道,活化表土,添加鬆化資材,並在孔洞內投入有機益生菌肥料,幫助老梅樹根系健康發展。
▲老樹救援協會以水刀土壤穿孔技術,在梅樹周圍打出多個深達1公尺的透氣孔道。(圖/記者蔣彤雲攝)
劉東啟說,梅樹的健康狀況透過土壤改良與養護,預計明年春天就能看到改善,包括葉量增加、枝條茁壯、花朵也更大,重現生命力,老樹救援協會去年12月已對兩株梅樹進行示範治療,今年開花時就展現較佳的生命力,花期也比其他梅樹更持久。
上緯投控董事長蔡朝陽表示,梅園對所有清華人而言,都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場所,他1983年就讀清華時,就常帶親友參觀位居校園最高處的梅園,除了優美的景致,更以此地藴含的校史典故為榮,蔡朝陽感性地說,感謝母校讓他為梅園保育出一分力,這是他的榮幸。
▲清華大學梅園是新竹市最具特色的賞梅勝地之一。(圖/記者蔣彤雲攝)
蔡朝陽是清華足球隊員,他還記得,當年常在梅園旁的斜坡道上訓練體能,「有時心情起伏,也會不自覺地走到梅園,這裡總能給人一股沉澱的力量。」他笑稱,梅園也是當年同學們與女生聯誼的熱點,可惜大家都不知「梅園」即「沒緣」,多半都未能開花結果。
蔡朝陽去年1月與校方一同前往南投賞梅,看到當地老梅樹的蓬勃生機,對比梅園老樹的狀況,決定支持這項保育計畫,他期待在未來4年的復育期常回母校,見證這些老梅樹逐步恢復健康茁壯的欣慰時刻。
老樹救援協會榮譽理事長吳春山表示,協會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公益行動守護台灣的老樹,這不僅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是對文化資產的珍視,清華梅園的保育計畫將結合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與社會參與,建立一處生態學習場域,為其他校園、社區提供可借鏡的成功案例,推動台灣教育場域的生態轉型。
清華大學在台建校首任校長梅貽琦1962年辭世,長眠於師生在校園內為他恭建的墓園,周圍遍植梅花,也就是今日的梅園,梅花的不畏嚴寒與冰清玉潔,也成為清華精神的象徵,清華新生入學的祭梅活動,代代相傳,一年一度的梅竹賽前夕,清華學子也會在梅園舉辦祭梅儀式,祈求比賽旗開得勝。
清華梅園不僅是校園地標,更在2021年獲登錄為新竹市首件紀念建築,每年2月梅花盛開時,梅園更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賞梅,成為新竹市最具特色的賞梅勝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