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部升格解決長期問題?  未對症下藥只會是白忙一場!

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攝/林欣妮)

記者林欣妮/採訪報導

近年,國人對於運動賽事的關注越來越高,體育署也將在今年升格為運動部,但台灣運動該重視的並非只是「階級」,對於台灣運動的未來,要如何規劃與發展?基層運動選手的心聲是否真正被看見?台灣運動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是否能對症下藥?

針對台灣運動、選手所面臨的問題及對未來運動部成立後的方向,訪問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李佳融主任,主任也提出五層面來分別論述及建議:
1. 運動員四肢發達 ≠頭腦簡單
2. 特有的體育「魂」 培養體育生多元發展
3. 運動發展規劃對症下藥  注重「特性」與「能力」
4. 與運動民間組織或相關特定運動協會合作 打造政府與選手溝通橋梁
5. 升格資源多  有效分配運用是關鍵

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李佳融主任

四肢發達 ≠頭腦簡單

李佳融主任,曾擔任國家跆拳道選手及教練,指導過無數學生,從幼稚園學童到國家代表隊都有,李佳融主任表示,首先要打破迷思,體育班課程學習「正常化」發展相當重要,除了限制一天訓練時數外,對於外出比賽的學生,事後的補課方式都該被重視。

特有的體育「魂」 培養體育生多元發展

現在教育注重多元發展,體育班學生,畢業後並非只是成為體育老師或教練,打破傳統迷思,培養體育生更多專長。提到運動員,會聯想到較優越的體能表現,但其實體育生有更多特性,李佳融主任提到體育精神的重要性,每場比賽,都有許多參賽選手,但是冠軍只有一位,對於「輸」的忍受力、心態調整及壓力調適等,都是運動員必須學習的,甚至在明知自身能力不如其他選手時,仍堅持上場挑戰自我的精神,都是每個運動員最堅韌不拔的勇氣。

這些特質的擁有,更可以讓體育生在各個行業及生活上有更強的毅力和精神,加上本身額外興趣的培養,對於體育生來說,未來發展空間不可忽視,因此,體育生不該被限制在「被」規劃好的道路上,培養他們找出適合的出路才是最重要的。

選手多為學生出身,身為學生,離不開教育,因此,教育部與運動部的「分工合作」更加重要!

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館(攝/林欣妮)

運動發展規劃對症下藥  注重「特性」與「能力」

運動部推動全民運動,但何謂全民運動? 何種運動適合推廣至世界競賽,又何種運動適合「生活化」?李佳融主任表示,像是奧運,台灣其實每次都有10項以上的參賽運動種類,但可以發現,只有少數運動種類被視為「奪牌熱門」,任何一種運動都有身體素質的影響,例如籃球、排球等受到「體格」影響的運動種類,台灣很難在國際舞台發揮,因為在身高體格上,較不如歐美天生高大的特性。

無法登上國際賽事的運動種類,不代表不重要,而是要有所區分,針對不同性質的種類,給予不同的發展規劃,對此,李佳融主任提到,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競技奪牌型、參與不落人後型、提升全民運動型。

一、競技奪牌型
參考以往國際賽事的成績(如跆拳道、舉重、拳擊、羽球等),針對容易得牌的運動種類,加強協助,提供奪牌競爭率。
二、參與不落人後型
例如籃球、排球、足球等,較難參與奧運競爭的運動種類,發展方向注重參與,即便無法取得獎牌,但這些運動種類在國際都是發展重點,應該以提升參賽機會、次數為目標。近年像是霹靂舞、滑板等也都被列為奧運種類,對此,未來運動發展規劃也要留意國際趨勢,提升國人參賽機會。

三、全民運動型
有些項目如元極舞、外丹功等,在學校、社區、社會發展較蓬勃,因此,可以加強場館的建設與維護,促進全民參與,進而提高國人健康身心。

根據不同的運動給予不同的規劃方向,對症下藥,才能促進運動發展,奪牌可以是目標,但不是唯一方向!

與運動民間組織或相關特定運動協會合作 打造政府與選手溝通橋梁

好的運動發展不是只有不斷提政策、給預算、制定發展計畫而已,而是要能夠了解選手的想法,與選手溝通相當重要,近期曾獲東京奧運銅牌的高爾夫球選手潘政琮,婉拒體育署培訓亞奧運奪牌選手的「黃金計畫」,潘政琮在社群平台針對該計畫提出疑慮,包含標示不清楚、指定選手參加的賽事等,甚至過去爆發的「國手搭經濟艙事件」,其實很大的問題在於與選手的溝通。

李佳融主任提到,台灣有很多運動相關協會,未來若運動部能夠與這些民間建立的協會合作,甚至提供專門的公務人員協助,除了能夠有完整、高效率的管理與執行,更可以建立政府與選手溝通的直接橋梁。

升格資源多  有效分配運用是關鍵

大巨蛋的建立後,為棒球賽事提供更好的場地資源,其實有許多優秀的選手,來自偏鄉或是原住民部落,這些地區選手的培養,相較都市選手資源取得較不易,對此,李佳融主任提到,像是偏向地區的選手,都會有固定的時間前往故指定的場館集合訓練,期許運動部未來能在這部分,提供更多的資源協助。

除了場地資源外,運動員長期訓練最碰到的問題就是運動傷害,長期的損傷更會對比賽表現有一定的影響,李佳融主任表示,代表隊的防護員、物理治療師的進駐有必要性,甚至在體育班也規劃防護員、物理治療師的加入,讓學生在訓練時有更多完善的保護機制,對於運動員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幫助。

運動部升格的理由之一就是能夠有效率與各部會「直接」溝通,此外,升格後的預算不只獨立也會較體育署時期高。並非資源多就能解決問題,沒有有效率的規劃與分配,運動部的成立只是換個軀殼重現體育署的問題而已。

相關報導

1.從「教育」到「行政」? 從體育署歷史看運動與教育密不可分http://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02003/

2.運動部打破「奪牌署」迷思? 台灣運動的轉機還是舊路重走?http://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299371/

3.成立運動部,落實的是政治口號還是運動發展?http://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03644/

  1. 體育署「升格」解決台灣運動困境? 又或是另一「錯誤」體育政策?

http://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03719/

  1. 從差異看運動發展李佳融:體育老師與教練十項不同之處

http://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12520/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