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懷文/台北報導】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延續環保署「守護環境,臺灣永續」的精神,成立後首度推出土壤及地下水產官學合作研發成果,於(十三)日舉辦「2023土水跨域技術產學發表暨技術媒合會」,發表最新土水整治技術,還有已經應用在實場的設備及器材展示。
署長顏旭明表示,因應臺灣腹地逐漸飽和,人為活動頻繁,每一塊土地健康更顯珍貴,當土地受污染時,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快速改善並復育污染場址,為當今重要課題。
環管署肩負守護家園使命,透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補助研究及模場試驗專案」,與產業及學術跨界合作研發技術,從構思土壤及地下水整治及調查技術,小型實驗室模擬技術測試,到成熟技術導入大型污染場址中改善及試驗,一步一腳印,找出適合臺灣土地整治藥方,恢復土地原有健康。
環管署表示,歷年來已經推動產學技術研發348件,總補助經費達新臺幣4億餘元,共獲取50項專利、5項技術移轉、也促成10項產業界與學術界技術合作簽署的案例,並成功媒合89件技術應用在試驗場址,協助場址改善復育,同時也從校園中培育了近800位人才。
環管署表示,本次活動著重以「技術優化、產業升級」為核心,特邀台灣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協會葉桂君理事長,共同見證4組產學合作意向書簽訂,象徵政府與產業、學術三方協力合作,為土壤及地下水技術發展開啟全新的合作模式,並可帶動跨域技術共同投入,以實際行動力解決看不見的土水污染問題。
環管署表示,活動現場口頭發表9項具應用潛力技術、展示8項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技術與設備材料攤位、30張新穎技術成果海報及影片等展覽,並同時段發布於線上虛擬展區,讓民眾有多元管道可以模擬親臨現場的體驗,讓臺灣的土水技術軟實力同步向世界發聲擴展。
環管署強調,未來的工作重點,除了攜手環保、農業、經濟等跨部會的橫向合作投入污染預防及管理外,預計規劃由土污基金投入6年30億的資源,執行污染場址改善、風險評估及土地活化再利用等工作,土壤及地下水技術發展將持續引領產學合作並推陳出新,為污染土地提供最佳改善解決方案及服務,守護環境永續及國人健康。
台灣郵報原始網址:「優化整治技術、攜手產業升級」環境管理署補助產學研發 共同守護土水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