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
國際扶輪3490地區基隆分區九個社聯合推動海洋素養教育,與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一起推動海洋素養教育入校教學,以OSS海洋序列課程進入教學,引導學生可以自主探索海洋奧妙的生命歷程,以及海洋以何種方式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透過課程活動實踐知海、親海、愛海。
「這是一套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勞倫斯科學館與羅格斯大學的海洋與海岸科學研究所合作完成,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教育部門出版的教材」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介紹這個課程內容表示,這個以OSS海洋序列的課程原本是原文書,後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然後開始推動進入校園,而這個海洋科學序列由三個單元構成,每單元的內容,根據前一個單元的知識繼續深入發展,吸引學生探索洋流、海底特徵、海洋棲息地、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食物網、對海洋環境的適應以及人類與海洋的相互聯繫,包括探索、研究技術、污染和解決方案,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是很適合國小3至5年級的學生。
基隆南區扶輪社社長黃永翔表示,身為基隆人,又是海洋城市,怎能不認識海洋,因此,接觸到這個課程,認為這個課程很適合國小三至五年級的課程進行推動,所以,我就推薦給扶輪社友,認為這個可以好好地推廣到基隆市各國小課程教學,才有了這次的捐贈活動,期望這個課程各單元的閱讀素材,不但加深加廣學習,還直接強化單元呈現的科學概念,讓孩子可以寓教於樂,從基本海洋知識到高階應用的內容,加上透過本系列中所有的影片,老師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索海洋的奧秘,理解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並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與扶輪社一起合作的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顥樺說:「這一套教材由海科館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引進,是一套完整且公開的海洋科學教材,對於島國台灣來說,應該是每一個孩子都要有的基本素養。海洋台灣基金會致力於在地知識教育,海洋是國土的延伸,也是國家的一部分,從小開始認識身邊環境、可以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植入對環境與土地的情感,海洋科學的思維應當植入日常成為島民的常識,而不是僅止於課堂上知識傳遞。
國際扶輪3490地區總監陳建勳說,身為台灣頭的基隆,屬於海洋城市,在所有國際3490地區扶輪社推動的社會服務中,這項捐贈算是相當有特色的社會服務,現在都在說永續的議題,海洋永續不只是口號,還要身體力行,甚至許多人對於海洋科學認知甚少,藉由這樣的國小課程讓小朋友從小就養成自主探索的能力是有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課程是由教育部推動的海洋素養課程,透過民間單位海洋台灣基金會的推廣與努力,串聯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專業教學資源與扶輪社的推廣基金挹注後,再進入校園教學,成為在地學校的特色學程,這種由下而上的在地行動,落實在地公民力量的展現,期望這個教育課程不要只有一年,未來可以有更多的社團與民間團體共襄盛舉,一起將這個課程永續紮根。
國際扶輪3490地區基隆分區助理總監吳金龍說,很高興黃永翔社長可以推薦這麼有意義的課程給扶輪社共同來參與,未來期望能夠繼續與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透過與在地夥伴以及學校的合作推廣,從而讓知識教育根植在生活之中,也許可以透過相同的模組推廣到其他認識地方,讓更多的孩子們跟土地有更深的連結之外,在科學與知識表現上相輔相成,有更好的表現。」也希望透過這次的拋磚引玉,未來有更多單位加入我們支持孩子、支持家庭、支持教育的行列。
東信國小校長曾恕華表示,這個課程就是要培養基隆的小朋友親海愛海知海,了解海洋的原理,還有喜歡探究的心,很感謝國際扶輪3490地區基隆分區9個扶輪社一起推動這項計畫,給予我們學校重大經費的支援,透過海科館專業的師資,讓我們小朋友在透過很多的教材裡面去了解海洋一些奧秘,包含洋流,向我們放一個黃色小鴨透過洋流多少日子後,就會跑到美國去,透過這些精采的實驗課程,可以看到小朋友相當開心。
身為扶輪人的市議員陳宜和何淑萍也依同參與這次的活動,看到小朋友專注看著示範老師的講解,從不同顏色的冷熱水代表洋流,水的溫度會讓代表不同冷熱顏色的洋流對流的狀況,產生的自然對流,這也是流體之間僅有溫度差存在時發生的運動。還有透過遊戲間的概率,讓小朋友探索海洋與陸地等地球表面積的占比,這就是這個課程寓教於樂,從遊戲實驗等系列的引導,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海洋。
基隆南區扶輪社社長黃永翔表示,目前參與專案的學校有東信國小、暖西國小兩所學校,本年度海洋台灣基金會也將辦理師資培育課程,有意加入相關課程的學校單位與個人師資,歡迎與海洋台灣基金會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