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失衡惹的禍?醫揭脂漏性皮膚炎成因與對策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炎症,與皮脂分泌、真菌增生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常見於頭皮、臉部、胸口及背部,特別好發於嬰幼兒及中壯年族群。皮膚科醫師吳明穎指出,脂漏性皮膚炎雖無法根治,但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仍可有效控制症狀、減少復發。

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提供 請勿轉載

脂漏性皮膚炎症狀與常見部位曝光:不是只有頭皮!

吳明穎醫師說明,脂漏性皮膚炎的常見表現包括紅腫、搔癢、脫屑甚至油膩感,特別容易發生於皮脂腺密集區,例如頭皮、眉毛、鼻翼、額頭、耳朵周圍,以及胸部、背部、耳道和皮膚皺褶區域。此疾病的發作與皮脂過度分泌及皮屑芽孢菌增生有關,而免疫功能低下或罹患神經系統疾病者更是高風險族群。

治療方式多元 類固醇與抗真菌藥膏搭配控制病情

針對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醫師會依照病情選擇合適藥物,包括短期使用的類固醇藥膏、抗真菌藥膏(如Ketoconazole)及免疫調節劑等。吳明穎表示,外用類固醇雖常被擔心副作用,但實際上可依部位選擇不同強度,並在醫師指導下安全使用。此外,控制病情還需日常保養配合,包括溫和清潔、控油、規律作息及避免高油高糖飲食等。

脂漏與異位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醫:症狀部位與體質大不同

不少人將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實際上兩者皆屬慢性發炎,但異位性皮膚炎多與過敏體質有關,好發於四肢關節,症狀以乾燥搔癢為主;脂漏性皮膚炎則常見於臉部、頭皮等油脂分泌旺盛區域,伴隨油膩脫屑感。吳明穎提醒民眾,若出現持續搔癢、紅腫、脫屑等症狀,應盡速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對症治療,切勿自行用藥或聽信偏方。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