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儷絲/台北報導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豐富的海洋資源與文化是我們的資產,玉珍今天在內政委員會上肯定海洋委員會「堅守三安、守護四海」的目標,以及對於海洋的維護及治理所付出的努力,但隨著灰色地帶風險提高及海洋污染加劇等問題,海委會的治理能力及政策規劃都要有所升級才行。
113年起至114年3月,海委會針對中國大陸越界船舶「驅離1,671艘、扣留20艘、罰鍰730 萬元、沒入8艘」,面對潛在的威脅,海巡署所部署的紅外線熱影像監控點是否全面且有效應對?玉珍在報告中看見「科技監偵系統及船舶影像分析平台」已建置完成,對此,是否有誤判的可能?這些都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必須要嚴正看待。
此外,海洋污染與生態退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無法忽視的問題,113年至114年3月,海污緊急應變達256件,人員出勤及反應時間是否有即時且有效應對?而海洋保育法公告後,後續的14項子法能否盡速完成?地方政府對保育區的管轄又是否公告? 畢竟處理海洋污染不是容易的問題,更可能因為反應不及或處理不當,造成無法抹滅的傷痕。
對於2050淨零碳排目標,海委會盤點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藍碳潛力面積達8,945公頃,現存碳量約47萬公噸,如何達到法治與資源落實,也是玉珍關心的問題之一。
台灣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海洋國家」,不只要具備海上防衛能力,更須擁有以科學為基礎、制度為骨幹、跨域整合為核心的治理架構,因此,玉珍也提出以下建議:
1.保持跨部會聯繫,以確保訊息的即時與正確性。
2.制定明確的KPI目標,確保計畫的執行效率。
3.海洋保育法14項子法盡速完成,確保地方政府落實保育區管轄。
4.建立第三方認證機制與碳登錄平台。
對於海巡署部屬相關問題,管主委也表明會至玉珍辦公室詳細說明,台灣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國家」,不能只有口號而已,要真正落實在制度建構、科學決策與跨部整合的治理能力上!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