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患者病情反覆發作、進出急診 陷治療瓶頸 醫:盼健保支持重症肌無力治療 擺脫「三失」人生

報新聞 鄭儷絲採訪報導

記者鄭儷絲/台北報導

眼睛突然閉不緊、想喝水卻吞不下去,這些小症狀恐是「重症肌無力」警訊!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其中8成可透過類固醇等現行療法有效控制病情;但仍有2成屬於「難治型重症肌無力」,即使歷經多種治療,病情仍反覆發作、難以穩定控制。其中,更有逾50位患者病情特別嚴重,頻繁進出急診、住院插管治療才能度過一次次的危象。期盼政府能正視這群高風險、有迫切治療需求病友的權益,他們大多數仍年輕,若能盡早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及早治療穩定控制病情,也降低急診住院的醫療成本支出,更快重返職場,為社會貢獻力量,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表示,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歲至30歲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

葉建宏理事長說,重症肌無力症狀主要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4大系統。多數台灣病友初期為「眼肌型肌無力」,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與視力模糊等症狀,其中3-5成會在2至3年內進展為「全身型」,進一步出現口齒不清、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可能影響吞嚥、呼吸等重要維生功能。

重症肌無力病友謝國榮先生曾因疾病發作無法講話靠錄音自救度過危機後經生物製劑治療重啟人生

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不少國家將該病列為罕見疾病或難症,但在台灣卻未納入罕病保障範疇。葉建宏理事長說,早年肌無力症致死率相當高,所幸隨著大力丸(乙醯膽鹼酶抑制劑)、類固醇、胸腺切除手術、血漿置換與免疫球蛋白等治療逐步發展,死亡率已降至3% 以下。

葉建宏理事長指出,目前約有8成病人可透過綜合性治療控制病情,維持可接受的生活品質;但仍有約2成「難治型」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其中又有約50名患者,不僅對傳統療法反應不佳,甚至無法承受類固醇副作用,病情一旦急性惡化,恐需住院、插管,才能撐過「危象」,亟需新型治療的介入。肌無力如今或許不再是「重症」,但無疑是「難症」。一來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延誤診斷;二來病情反覆不定,帶來「三失」困境,包括失去勞動能力無法工作的「失勞」、長期壓力、情緒低落導致的「失志」,以及因病情惡化需要人照顧的「失能」。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葉建宏理事長中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左二及病友呼籲政府加速給付生物製劑給予難治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治療新希望

目前國際間已有4大類生物製劑獲准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能有效改善病程、降低惡化風險、恢復生活功能,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多國已納入保險給付。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也發布臨床照護指引,建議接軌國際趨勢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改善難治型患者的長期病程。

葉建宏理事長表示,已有部分病友參與生物製劑臨床試驗受益,病情穩定並重返職場。現行治療已無法有效控制,導致病情反覆、急診住院,陷入治療困境。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患者多處於職場與家庭責任階段,若能及早治療穩定病情,不僅可提升生活品質,更能有效降低急性惡化帶來的醫療支出與家庭壓力,並能早日回歸職場、家庭。醫學會建議,健保應優先支持這些逾50名有嚴重迫切治療需求的病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穩定控制病情,並逐步擴大適用範圍,落實健保精準與效益導向的照護政策。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加入團體汲取支持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也強調,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但透過合適藥物穩定控制,病友仍可維持正常生活。她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加入團體汲取支持,也期盼政府能真正看見「未被照顧的少數人」,將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患者納入健保治療的保護傘下。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