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課本是大海!中部自學團騎單車走讀澎湖12天

暖暖親子共學團提供

記者陳澤睿/澎湖報導

澎湖島上,近期有一群孩子騎著腳踏車,踏風冒雨,行囊沉重卻步伐堅定。他們是來自台灣中部的自學生與陪伴學習的家長們,組成「中區暖暖蛇國小共學團」,展開為期12天的海洋教育單車旅程。

暖暖親子共學團提供

「暖暖蛇」(luā-luā-sô,台語意為「到處晃盪」)以「山海田」為學習主題,從認識自然與土地出發。全台除中區之外還有台北、桃園、竹苗、雲嘉、台南、高雄、台東團,這次,中區全團含家長七十多人踏上澎湖,從馬公出發,經赤崁、竹灣、小門、鼎灣、青螺、北寮、山水、蒔裡、風櫃,再回到馬公市區,一步一腳印走進島嶼的自然與人文。

這群孩子自幼成長於親子共學的環境中。共學的核心理念,陪伴父母練習「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五不,讓父母與孩子在生活中一同學習家內民主彼此成長,並打破傳統師生間的權威結構。教學多由家長輪流擔任,學習主題靈活且貼近生活,強調探索動機應走在評量與成績之前。

例如在山林教育課程中,他們曾攜手攀登雪山;這次的海洋主題,則深入澎湖的每一處角落。學齡階段以遊戲為主,孩子們透過戶外奔跑與探索,自然發展感知與知識。

本次騎乘的年齡從大班至小學五年級,二年級以上的孩子多已完成一個月的單車環島經驗。學期初,更曾以單車從彰化騎至雲林,全程自載裝備、自力前行。長距離的移地學習,交通、住宿與飲食皆由親子團隊共同籌備。他們深信:「事情越麻煩,學習越深刻。」

於是,選擇自行車作為移動工具——緩緩的速度、可備所需、又能親身體會每段路途的起伏與風景,孩子們也在行動中培養交通自主能力。

住宿方面,他們並不追求舒適,而是尋求與在地的連結。透過廟宇、國小、社區活動中心尋求協助,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接待。他們觀察到聚落生活多以廟口的廣播為節奏:「菜車來了」、「漁船進港」、「端午包粽報名」,質樸的生活節奏令人印象深刻。

飲食上,家長們自備電鍋煮飯,搭配在地漁產、菜餚,每人自備餐盒打菜,減少垃圾、珍惜食物,也嚐到了澎湖特有的風土滋味。

澎湖的人文歷史亦是重要課題。孩子們本學期學習台中地區的大肚王國,從荷蘭時期出發,與澎湖的歷史產生連結。

他們對當地食魚文化特別好奇,走訪赤崁認識丁香魚文化、前往沙港夜釣小卷,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最短距離。

也因此,他們意識到澎湖觀光旺季所衍生的大量垃圾,並得知這些垃圾需運回高雄焚燒。他們發起「自己的垃圾自己帶回台灣」的行動,並在進入便利商店時多一分思考。同時,也邀請海洋公民基金會的吳雙澤老師,分享澎湖反賭場運動與環境保育歷程。

為了避免淪為走馬看花,我們這趟旅程的核心在於每天深入的海洋觀察。孩子們每天造訪不同的海岸,長時間停留五到六小時,親自觀察潮汐變化,細細體驗各種海岸地形:柔軟的白沙、刺腳的珊瑚礁砂、粗糙的貝殼碎沙、冰涼的黑色礫石潮間帶。這些獨特的觸感逐漸融入孩子們的身體記憶。有時大浪來襲,讓人暈浪不適;有時海面平靜如鏡,氣候與地形的變化,讓孩子將原本抽象的自然知識,轉化為真實可感的經驗。

在裝備選擇上,孩子們在自然的結果中學習調整自己:忘帶呼吸管、拒穿防寒衣、懶得穿雨衣,不是冷得發抖,就是提早折返;晚睡導致白天疲憊,也讓他們體會選擇與結果的關聯。這些生活情境,就是最珍貴的學習機會,孩子們逐步調整自己的節奏,這也是邁向自律的必經歷程。

凌晨三點,孩子們在小門海岸摸黑出發,划著SUP和獨木舟,與海洋在不同時間互動,迎著日出緩緩升起,美景令人屏息。他們也在這過程中學會了最基本的海上交通工具。

有天我們前往青螺沙嘴,途中開始下雨,加上海風吹拂,天氣顯得格外寒冷。有位孩子選擇獨自待在高處,我們尊重他的決定,同時持續在一旁關注、準備提供協助。後來,一位熱心民眾經過,發現孩子需要幫忙,便主動協助將他帶下來並交給我們照顧。這段經歷讓孩子更認識自己對寒冷的反應,也學會表達需求與照顧自己。感謝這位民眾的即時幫助,讓這趟旅程多了一份溫暖。全團在各個社區中也感受到在地人的熱情與照顧,真心感謝每一份善意。

第八、九天,他們前往鎖港,挑戰寄出一封「來自旅程的明信片」;孩子們從怕水、怕閉氣,到可以用蛙鞋自在游出幾百公尺、開始練習自由潛水、練習平壓與呼吸。從緊抓浮條到放手一游,他們真的靠近了海,也靠近了自己。

這不只是一場單車與海洋教育的旅程,更是一次身體力行的成長經驗。孩子們在真實世界中學習獨立、照顧彼此、向他人求助,也深刻體會台灣的自然與人情。我們期望,這樣的旅程,能讓孩子成為具有行動力與環境意識的公民,而這趟澎湖行,將會是他們一生難忘的課。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