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怕靠近到愛散步 新北溪邊成為市民的生活日常

宋德仁提到藉由與新加坡國際論壇雙向交流,把新北的整治經驗放到國際舞台【記者王懷文/新北報導】
市政會議專題簡報,(二十八)日由新北市水利局長宋德仁主講「城市的改變,從溪邊的微笑開始」,從侯友宜市長上任以來至今,水利局推動「六水治理策略」─水安全、水清淨、水育樂、水滲透、水生態、水文化。透過市府層級的「流域治理平台」,超過20個局處攜手合作,讓河川真的「活」起來。

新北市長侯友宜聽取簡報後表示,很多人說,一個城市的進步,看的是高樓有多高、道路有多寬。但我一直相信,一個真正有幸福感的城市,是走在溪邊的時候,不再掩鼻走過,而是可以停下腳步,看到魚蝦蟹在水中悠游,聽到孩子的笑聲在河岸邊響起,是人與河川的關係重建連結。

宋德仁在簡報中也提到,以板橋湳仔溝為例,我們加速污水接管與截流,建設礫間處理場,清水注入後,再透過植生與固床工法打造自然景觀。如今水質改善,生態復育,湳仔溝的298種物種再現生機,曾經惡名昭彰,如今成為板橋人的驕傲─母親之河回來了。

蘆洲鴨母港溝,昔日有四大黑龍江之稱,透過河道施作子溝、渠底固化,並增設抽水機組加速排水流速、上游SBR處理場提供乾淨水源,白鷺鷥飛回來了,「鷺洲」的名字不再只是地名,而是真實上演的自然生態劇場。

此外,藤寮坑溝一、二期,是全台第一個把三面光水泥溝渠改造成都市近自然河川的案例。現在有91種物種棲息,紅冠水雞一家成了焦點,也成為環境教育的活教材。整治腳步不停,下一步將繼續往中和大排前進。泰山大窠坑溪,我們以曝氣、丁壩營造自然淤積,打造豐富的水域生態。

水利局利用重建碧潭堰的機會,興建長達132公尺的魚道,成功打通中斷46年的新店溪生態廊道。魚蝦蟹順流而上,其中36種原生魚類已利用魚道回到上游。這是新店溪生態復育的第一步,也為上游堰壩的魚道工程開啟歷史新頁。未來將以碧潭堰為核心,推動新店溪成為無圍牆水漾博物館,並透過水漾學堂的開課,讓民眾感受生態友善環境的豐碩成果。

宋德仁補充,接下來新北市還有很多地方的水環境需要靠大家繼續努力,像蘆洲水湳溝、新莊潭底溝、土城公館溝及板橋公館溝,還有貴子坑溪河川環境營造計畫,也都正著手進行水質改善及河廊營造。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