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綠美圖」:一場華麗的文化投資,抑或深思熟慮的城市戰略?

78qq987 800x450 1

( 鄒志中特稿 )  臺中市文化局近期舉辦「閱讀總圖,市民上架」活動,為即將於2025年12月13日正式開幕的「臺中市立總圖書館」(「臺中綠美圖」)揭開序幕。這座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設計的「臺中綠美圖」,不僅被譽為全臺最優質的圖書館,更被定位為世界級的文化新地標。此舉,無疑彰顯臺中市政府在文化建設上的雄心壯志,試圖透過大型公共建設,提升臺中城市整體文化能量與國際能見度。然而,這項看似光鮮亮麗的文化投資,其背後對於城市發展的長期影響,以及對普通臺中市民生活品質的實質助益,值得我們以更專業的視角,進行深入剖析與批判性思考。

%E9%96%B1%E8%AE%80%E5%8F%B0%E4%B8%AD%E9%9A%8A %E9%BD%8A%E5%BF%83%E4%B8%8A%E6%9E%B6 %E7%82%BA%E5%B8%82%E7%AB%8B%E7%B8%BD%E5%9C%96%E6%9B%B8%E9%A4%A8%E6%8F%AD%E9%96%8B%E5%BA%8F%E5%B9%95

從表面上看,臺中市民對於「臺中綠美圖」的熱情參與無疑是正面的。逾500位臺中市民朋友與臺中市長盧秀燕共同傳遞書本上架,象徵臺中市民攜手迎接「臺中綠美圖」這座新文化地標的誕生。臺中市政府更準備限量紀念品與「貓貓蟲咖波」閱讀證,鼓勵臺中市民參與。然而,這種以「活動」形式推動的參與,是否真正反映了臺中市民對於閱讀與文化設施的內生需求,抑或是政策宣傳下的短期效應?我們必須思考,在這些熱鬧的表象之下,有多少臺中市民是真正因為「臺中綠美圖」的落成而提升了閱讀意願,而非僅僅是為了紀念品或參與感而來。對於那些可能因地理位置、時間限制或經濟條件而無法親身參與的弱勢群體,這項「全民參與」的文化行動,又帶來了什麼實質的影響?

%E7%9B%A7%E5%B8%82%E9%95%B7%E5%92%8C%E5%A4%A7%E5%AE%B6%E4%B8%80%E5%90%8C%E8%A6%8B%E8%AD%89%E5%8F%B0%E4%B8%AD%E5%B8%82%E6%B0%91%E6%9C%9F%E5%BE%85%E8%B6%85%E9%81%8E%E4%BA%8C%E5%8D%81%E5%B9%B4%E7%9A%84%E9%87%8D%E8%A6%81%E6%99%82%E5%88%BB1

進一步觀察,臺中市政府在文化發展上的投入可謂不遺餘力,不僅積極更新老舊圖書館設施,更陸續打造多個新據點,如臺中市北屯溪東圖書館、東勢許良宇圖書館等,旨在讓閱讀成為城市日常的一部分。特別是「綠美圖」作為全臺首座結合圖書館與美術館的文化地標,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預示臺中邁入「知識與美學共生」的新時代。臺中市政府連續四年每年均編列一億元購書預算,推動「月月有新書」政策,去年臺中市借閱冊數更突破2,024萬冊,再創新高。這些數據固然亮眼,但我們不能只看總量,更應關注其結構性問題。例如,這些新增的借閱冊數是否均勻分佈於各年齡層與社經階層?抑或主要集中於特定群體?若未能觸及更廣泛的臺中市民,特別是那些傳統上較少接觸圖書館資源的群體,那麼再高的借閱冊數,也無法完全體現其社會效益。

%E7%9B%A7%E5%B8%82%E9%95%B7%E5%92%8C%E5%A4%A7%E5%AE%B6%E4%B8%80%E5%90%8C%E8%A6%8B%E8%AD%89%E5%8F%B0%E4%B8%AD%E5%B8%82%E6%B0%91%E6%9C%9F%E5%BE%85%E8%B6%85%E9%81%8E%E4%BA%8C%E5%8D%81%E5%B9%B4%E7%9A%84%E9%87%8D%E8%A6%81%E6%99%82%E5%88%BB2

從經濟學的角度審視,大型文化建設如「臺中綠美圖」的投資,其效益評估不應僅止於表面的啟用人數或借閱冊數。我們必須深入探討,這類投資是否能真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長期且可持續的文化價值。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設計固然為臺中市帶來世界級的建築地標,但建築本身的藝術價值與其所承載的社會功能之間,是否存在落差?高昂的建築成本與維護費用,是否會排擠到其他更基礎、更普及的文化服務資源?

%E7%9B%A7%E5%B8%82%E9%95%B7%E5%92%8C%E5%A4%A7%E5%AE%B6%E4%B8%80%E5%90%8C%E8%A6%8B%E8%AD%89%E5%8F%B0%E4%B8%AD%E5%B8%82%E6%B0%91%E6%9C%9F%E5%BE%85%E8%B6%85%E9%81%8E%E4%BA%8C%E5%8D%81%E5%B9%B4%E7%9A%84%E9%87%8D%E8%A6%81%E6%99%82%E5%88%BB3

這就如同許多城市在追求「地標經濟」時所面臨的挑戰,若僅追求建築的宏偉與國際名聲,而未能有效將其轉化為臺中市民普遍受惠的文化資本,則其長期效益將大打折扣。我們必須警惕,避免將公共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大型項目,而忽略社區層級的文化需求與小型藝文活動的培育。

%E8%A8%B1%E5%A4%9A%E5%B8%82%E6%B0%91%E4%BE%86%E5%88%B0%E7%8F%BE%E5%A0%B4%E5%85%B1%E8%A5%84%E7%9B%9B%E8%88%89

再者,臺中市政府推動的「月月有新書」政策與高額購書預算,雖然展現對閱讀的重視,但其背後的經濟邏輯也值得商榷。每年一億元的購書預算,確保圖書館藏書的更新速度,這對於提升借閱率無疑有所助益。然而,購書策略是否充分考量市場需求與讀者偏好?是否過於偏重暢銷書,而忽略學術研究、地方文獻或多元文化內容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藏書量,更在於其作為知識交流平台、社區學習中心的功能。若僅以借閱冊數作為衡量標準,恐將導致對圖書館服務本質的誤解。我們應思考,如何將這些資源更有效地運用於提升閱讀推廣活動的質量、強化圖書館員的專業培訓,以及發展更具創新性的數位閱讀服務,而非僅停留在「有新書可借」的層次。

%E6%B4%BB%E5%8B%95%E5%A4%A7%E5%90%88%E7%85%A7

總體而言,臺中市立總圖書館(「臺中綠美圖」) 的落成與啟用,無疑是臺中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台灣民眾必須以更宏觀、更批判的視角來審視這項公共投資的長期影響。短期內,它或許能帶來媒體關注、提升城市形象,並刺激部分臺中市民的參與熱情。

%E7%9B%A7%E5%B8%82%E9%95%B7%E8%88%87%E7%9C%BE%E4%BA%BA%E6%8B%BF%E8%B5%B7%E6%9B%B8%E7%B1%8D%E5%90%88%E5%BD%B12

從長遠來看,一個真正具備文化競爭力的城市,其基礎應建立在普及而多元的文化服務、深耕社區的閱讀推廣,以及對弱勢群體文化權益的保障之上。若僅僅追求大型地標建築的光環,而未能將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全民共享的文化資本,那麼這項投資的效益將大打折扣。如同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概念,每一筆公共支出的背後,都意味著其他潛在投資的放棄。我們期待臺中市政府在慶祝「臺中綠美圖」開幕的同時,也能更深入思考如何將這份文化投資的紅利,真正普惠於所有臺中市民?讓「知識與美學共生」的願景,不僅停留在口號,而是成為臺中城市日常的真實寫照。

%E7%9B%A7%E5%B8%82%E9%95%B7%E8%88%87%E7%8F%BE%E5%A0%B4%E7%9C%BE%E4%BA%BA%E5%90%88%E5%BD%B1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