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10屆「國際口簧琴大會」(International Jew’s Har Festival)於日本北海道阿寒湖愛努村(Akan Lake Ainu Kotan)盛大舉行。這場以「聲音的根與靈魂」為主題的國際盛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學者、藝術家及文化研究者參與,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暨原住民設計學士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布農族)與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研究中心尤天鳴助理教授(排灣族)代表台灣出席,進行田野調查與文化交流,展現台灣原住民族在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積極參與與實踐力。

口簧琴(Jew’s Har,又稱口風琴或竹簧)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簧片樂器,其聲音由竹片或金屬片震動產生,演奏者透過口腔共鳴與氣息控制音高與節奏,被譽為「靈魂的聲音」與「與自然對話的樂器」。在全球不同文化中,皆可見其蹤跡從西伯利亞的薩哈共和國、蒙古草原、東南亞山地族群到南太平洋島嶼,口簧琴皆以不同形式傳承。對愛努族而言,竹製的Mukkuri不僅是音樂表達的媒介,更是文化儀式與靈性交流的一部分。台灣的原住民族,如布農族、泰雅族、排灣族、阿美族等,也擁有相似的竹簧琴傳統,常用於情感傳遞、祭儀伴奏與自然節奏模仿。布農族的latuk、泰雅族的Lubuw、阿美族的datok及排灣族的barubaru,皆展現出口簧琴在不同族群間所承載的文化記憶。正如魯瑪夫博士所言:「口簧琴的聲音,是土地的脈動與文化的呼吸;它不僅是樂器,更是民族記憶的延伸。」

本次田野調查以「文化對話與教育實踐」為核心,由中原大學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研究中心主導,進行多層面文化紀錄與學術交流。研究團隊除參與音樂會與演奏觀摩外,更進入愛努村的樂器製作工坊,觀察傳統工藝師如何以竹材雕刻、調音與修飾樂器,完整記錄樂器製程與象徵意涵。尤天鳴助理教授指出,這些工藝技術與布農族及泰雅族傳統製琴方式高度相似,顯示南島文化圈內在的共同性。此外,研究團隊亦蒐集各地演奏者的音色資料,進行聲紋分析與比較,作為未來數位典藏及教學素材;並透過深度訪談,了解愛努族如何以音樂重建文化自信與教育實踐。魯瑪夫博士並於大會座談中與團隊分享〈從台灣原住民族音樂看文化空間記憶〉,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如何將音樂、語言與建築結合成文化敘事系統,引起與會者的高度共鳴。
魯瑪夫博士表示,我們積極落實執行教育部「原住民族跨領域專業人才培育計畫」以及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大專校院原住民族知識研究及教學活動計畫」,透過此次參與國際口簧琴大會的田野調查與文化交流,推動原住民族教育的教學實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連結。中原大學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研究中心未來將持續整理此次田野成果,建置「原住民族音樂與非物質文化數位資料庫」,並規劃專書出版與跨校聯合課程,以促進文化研究、藝術創作與社會實踐的融合。魯瑪夫博士強調:「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靈魂的延續。當我們在阿寒湖畔聽見口簧琴的迴響,彷彿也聽見了南島民族共同的心跳。」

第10屆國際口簧琴大會的成功舉辦,這場由「聲音」開啟的對話,讓世界看見了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創造力與學術厚度,並為未來更多跨國研究、文化交流與教育合作奠下基礎。魯瑪夫博士身為布農族學者,長年投入海外 NGO 人道與跨文化服務工作,足跡遍及亞洲多國,持續以實際行動推動東南亞邊境地區少數民族以及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教育的發展。他期盼能藉由自身長期的國際經驗,讓台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國際平台看見與理解,也呼籲台灣政府與各級公部門持續支持原住民族文化的國際推廣與研究,共同使台灣成為連結南島文化世界的重要樞紐。正如魯瑪夫博士所言:「聲音的延續,是文化的延續;當我們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文化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