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論壇在長崎生月舉行 共談海洋保育與鯨豚記憶傳承

S 24526863 0 1024x768 1
圖:財團法人台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提供

報新聞/編輯部

伴隨黑潮自南向北的流動,今年的「從黑潮之路看見鯨之記憶—台日鯨豚生態論壇」於歷史海路交會點─於2025年10月24日(五)長崎縣平戶市生月町「島之館」登場。論壇由臺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財團法人臺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共同主辦,以黑潮作為文化與記憶的象徵,重新連結臺日兩地跨越世代的海洋智慧與鯨豚傳統,展現深具文化底蘊的海洋對話。

S 24526857 0 1024x768 1
圖:財團法人台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提供

開場中,基金會董事長李退之指出,過去臺日漁業曾因國際漁業管理爭議而成為全球關注焦點,歷經歐盟黃牌壓力後,雙方都在制度與治理上加速調整與改革。他表示:「台日並非彼此競逐的對手,而是在經驗與教訓中愈走愈近的海洋夥伴。下一個階段,我們一起進步走向共同守護大海。」這番話不僅總結過去,也為論壇揭示未來的合作方向。

S 24526855 0 1024x768 1
圖:財團法人台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提供

在談話之後,論壇籌辦緣起也獲得特別關注。本次論壇由台日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郭貞慧偕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率先發想與推動,是促成此次國際交流得以成形的重要關鍵。郭董事長亦於今日擔任全場即席中日文翻譯,以自身實際參與象徵跨文化的橋梁,使論壇的對話不僅跨越語言,更具備情感與文化深度。

S 24526858 0 1024x768 1
圖:財團法人台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提供

論壇內容從歷史文化延伸至科研實證,呈現海洋記憶的多層次面貌。國立成功大學辛致煒老師以文化史視角回顧臺灣的捕鯨歷程,指出由燈塔、神社到地方信仰系統,皆是人與海互動所留下的共同記憶;松浦史料博物館與平戶市生月町「島之館」則展示江戶時代以降的捕鯨文獻與飲食傳統,見證地方社群如何在敬畏海洋與利用海洋之間找到平衡。

科研面向亦成為焦點之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姚秋如老師提出「小鬚鯨跨境DNA資料串接」合作構想,目標補足西太平洋低緯度研究缺口,為未來東亞鯨類管理打下精確的科學基礎。國立成功大學王浩文教授則回顧臺灣自1990年代起的擱淺救援制度與鯨豚保育行動,說明公民參與與科研合作如何逐步形成今日的海洋意識。

S 24526864 0 1024x768 1
圖:財團法人台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提供

來自長崎的九十九島水族館與川久保鯨博館長分享近海江豚與鯨類的最新監測成果,透過無人機影像記錄族群行為軌跡,展現長崎海域兼具生態豐度與文化延續性的特質。國立臺東大學校長鄭憲宗則以「智慧海洋」為題,強調科技應回應文化、文化得以引導科技,方能讓海洋治理走得更長久。

平戶市長黑田成彥表示,今年適逢生月島「益冨組」捕鯨三百年紀念,在鄭成功故里迎來這場台日論壇,別具文化象徵。他期盼以黑潮為紐帶,深化雙方在海洋文化、科研與教育層面的合作,共創友好新里程。

本次論壇透過知識傳承與文化再會,使臺日不僅再度沿著同一條洋流相遇,更重新以「同行者」的姿態彼此看待。論壇成果顯示,臺日兩地在海洋文化與鯨豚保育上的連結,正從交流邁向夥伴,從歷史記憶走向共享未來。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