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從文化扎根到實作落地:設計原專班「模型 × 場域 × 建造」整合式教學成果

01%E5%B8%AB%E7%94%9F%E6%96%BC%E4%BF%A1%E5%AF%A6%E5%9F%BA%E5%9C%B0%E7%8F%BE%E5%A0%B4%E9%80%B2%E8%A1%8C%E6%94%BE%E6%A8%A3%E8%88%87%E7%AB%8B%E6%9F%B1%E4%BD%8D%E7%BD%AE%E7%A2%BA%E8%AA%8D%EF%BC%8C%E4%BA%86%E8%A7%A3%E7%B5%90%E6%A7%8B%E9%85%8D%E7%BD%AE%E5%8F%8A%E5%9C%B0%E5%BD%A2%E6%95%B4%E5%90%88%E4%BD%9C%E6%A5%AD%E3%80%82 1
圖▲師生於信實基地現場進行放樣與立柱位置確認,了解結構配置及地形整合作業。(圖/中原大學原專班提供)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此學期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在深碗課程教學補助專案支持下,整合部落研習(一)、生態與文化(三)及語境空間設計課程課程,以「學用合一、文化扎根」為核心精神,落實中原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理念,透過「基礎理論、模型推演、場域實作、社會回饋」四階段的教學鏈結,引導學生從文化理解到設計落地,培養跨域整合與實作能力。此課程首先從課室理論奠基出發,由生態與文化(三)帶領學生認識原住民族文化哲學,透過生活智慧、傳統生態觀與空間倫理的學習,理解族群與自然互為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並從傳統建築案例中學習如何順應地形、尊重土地、善用在地材料,建立以文化為本的永續設計價值觀。部落研習(一)及語境空間設計則引導學生思考文化符號如何進行現代表現與設計轉譯,透過國內外原住民設計案例、功能美學與文化創意分析,理解文化、美學與技術如何交織成具敘事性的空間語彙,為後續設計與實作建立方法論與創意思考基底。

02%E9%80%8F%E9%81%8E%E5%88%86%E5%B7%A5%E5%90%88%E4%BD%9C%E8%88%87%E9%AB%94%E9%A9%97%E5%BC%8F%E5%AD%B8%E7%BF%92%EF%BC%8C%E5%8A%A0%E6%B7%B1%E5%B0%8D%E5%82%B3%E7%B5%B1%E5%BB%BA%E7%AF%89%E6%9D%90%E6%96%99%E8%AA%8D%E7%9F%A5
圖▲透過分工合作與體驗式學習,加深對傳統建築材料認知。

在理論理解後,此課程特別安排模型製作訓練,作為設計與施工的重要橋接。學生以木材、竹棒與紙材混合製作模型,透過結構推演、比例測試、材料理解與造型研究等多重練習,將設計概念轉化為可建造的立體成果。模型製作讓學生以手作方式理解結構穩定性、梁柱配置、樓梯動線與空間尺度,同時提升其立體構成思維與整合能力。此階段不僅提升技術能力,也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累積信心、經驗與設計判斷力。模型成果於信實教學基地展示,學生藉由師生對話回饋修正作品,逐步理解「建造之前,推演越精準,落地越順利」的核心概念。

隨後課程走入真實場域,學生於中原大學信實基地周邊展開實地環境整備、場域丈量與基礎建造工作,在泥濘土地與天候變化下進行立柱、撐樁、校正水平與垂直角度、搬運材料、現地調整與施工組裝等任務。即便遇到雨天施工不便,學生仍穿著雨衣持續投入,透過拉繩、扶柱、固定支架等團隊協作,展現高度投入與責任態度。透過此階段的真實施工經驗,學生體會到紙上設計與現場落地之間的差異,學習隨機應變、溝通協調、現場判斷、材料掌控與問題解決能力。課程亦安排木雕與傳統工法學習,學生在工藝師指導下透過雕刻與手作,理解紋飾背後的族群記憶、文化敘事與精神象徵,使文化學習不再停留於理論,而是透過身體勞動與藝術參與建立深層情感連結。透過模型→施工→工藝的學習歷程,學生不僅提升技術能力,也逐漸理解文化內涵如何透過空間與構築被具象化呈現。

03%E9%80%8F%E9%81%8E%E8%AA%B2%E5%A0%82%E6%A8%A1%E5%9E%8B%E6%A7%8B%E6%80%9D%E5%88%B0%E8%90%BD%E5%9C%B0%E5%B8%AB%E7%94%9F%E5%85%B1%E7%AF%89%E5%8E%9F%E6%B0%91%E6%96%87%E5%8C%96%E7%9E%AD%E6%9C%9B%E5%8F%B0%EF%BC%8C%E5%B1%95%E7%8F%BE%E5%9C%98%E9%9A%8A%E5%87%9D%E8%81%9A%E5%8A%9B%E8%88%87%E6%96%87%E5%8C%96%E8%A1%8C%E5%8B%95%E5%8A%9B
圖▲透過課堂模型構思到落地師生共築原民文化瞭望台,展現團隊凝聚力與文化行動力。

此專案課程以中原大學USR精神為導向,強調「教育不應只停留在教室,而要走入真實社會」。學生透過信實基地的實作與環境服務,參與校園與社區的文化場景營造,從設計思考到行動實踐,落實服務學習內涵,建立文化關懷與社會責任感。課程亦展現SDGs永續發展精神,呼應SDG4優質教育、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SDG11永續城鄉及社區、SDG17夥伴關係,透過教育行動培養具文化自信、永續意識與社會實踐能力的青年設計人才。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特別強調,此課程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完成多少作品,而在於學生能否在文化、土地、知識、技術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中,看見自身身份、使命與責任。他指出:「原住民的設計教育,不能只是教學生如何設計,而是要引導他們知道為誰設計、為何設計,以及設計能帶來什麼文化意義與社會改變。」因此,本課程著重的是引導學生從認同出發、從文化生根,再以設計行動回應族群與社會的需求。透過本學期「學理→模型→場域→行動」的整合教學,學生已成功完成從文化理解到技術落地的跨域成長歷程,並計畫在期末前完成構築作品的全體建造與美化,結合模型、施工紀錄與成果展示,呈現具文化厚度、設計力與社會意義的完整學習作品。整體而言,此課程不僅是一堂設計課,更是一場文化覺醒、身份認同與行動實踐之旅,培育學生成為具備文化自信、社會關懷與永續價值的設計行動者。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