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系車廠正掀起「印度製造」風潮,包括豐田(Toyota)、本田(Honda)與鈴木(Suzuki)近月相繼宣布赴印投資計畫,已知金額超過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600億元),顯示印度已成為取代中國的重要製造與出口樞紐。
根據《路透》報導,豐田與鈴木合計投資約110億美元,強化印度生產與出口能力;本田則將印度定位為電動車(EV)與零件出口核心基地,預計2027年起生產首款「Zero系列」電動車並出口至日本與亞洲市場。
「去中國化」浪潮下 印度成最大受惠者
近年美中貿易緊張與中國電動車價格戰,導致外資車廠獲利承壓,日系車廠紛紛重整全球供應鏈,轉向成本低、勞動力充沛且對中國車廠相對封閉的印度。英國研調公司Pelham Smithers Associates汽車分析師Julie Boote指出:「中國市場利潤微薄且競爭激烈,對日本車企而言,印度是最佳替代選項;至少目前,他們不必與比亞迪(BYD)等中國品牌正面廝殺。」
汽車研究機構S&P Global Mobility的分析師高拉夫‧萬加爾(Gaurav Vangaal)則補充,印度對中國投資設限反而成為「日系車廠的意外助力」,讓豐田與鈴木能擴大布局並提升成本競爭力。
豐田深耕在地化 目標2030年前市佔達10%
豐田總裁佐藤恒治(Koji Sato)在東京車展上強調:「印度市場極具潛力,未來的重要性只會愈來愈高。」目前豐田在印度市佔約8%,計畫在本世代末前提升至10%,並推出15款新車與改款車型,同時深化農村銷售網。
豐田去年宣布投資超過30億美元,在南部擴建產線、每年新增10萬輛產能,並於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立新廠,預計2030年前投產,屆時印度總產能將突破100萬輛。此外,豐田正與印度及日本供應商合作,本地化混合動力(Hybrid)零件供應鏈,以降低成本並緩解零組件短缺問題。
鈴木擴產至年產400萬輛 印度成全球出口基地
市佔近四成的鈴木,是印度最大的乘用車製造商與出口商,其子公司Maruti Suzuki年產能約250萬輛,計畫投資80億美元將產量提升至400萬輛。鈴木社長鈴木俊宏表示:「我們希望讓印度成為鈴木的全球生產基地,同時強化出口能力。」目前鈴木在印度的出口量居全國第一。
本田啟動「四輪轉型」 電動車輸出亞洲
本田執行長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指出,印度目前是公司最重要的二輪車市場,未來將轉向「四輪電動化」。印度將成為其第三大汽車重點市場,僅次於美國與日本。本田計畫以印度為「Zero系列」電動車主要生產與出口中心,2027年起輸出至亞洲各國,並帶動當地零件與電池製造。
日本資金南移 對中投資銳減八成
日本外務省統計顯示,2021至2024年間,日本對印度運輸產業(含汽車製造)的直接投資年額暴增7倍,2024年達2,940億日圓(約20億美元);反觀對中國運輸產業投資同期大減83%,降至460億日圓。
業界認為,這不僅是生產轉移,更是供應鏈戰略重構。印度汽車年產量已達500萬輛,其中出口80萬輛,過去三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8%,在莫迪政府的「印度製造」與出口激勵政策帶動下,吸引全球車廠加碼布局。
雖然前景看俏,但印度市場競爭激烈,過去福特與通用汽車皆因成本高與消費習慣落差而撤出市場。印度本土車廠塔塔汽車(Tata Motors)與Mahindra則持續以SUV系列瓜分市占,也使外資壓力不小。
報導進一步指出,業內普遍認為,印度將成為「亞洲新汽車心臟」;隨著日系品牌全面電動化與在地化生產,印度有望在2030年前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出口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