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富丞/綜合報導】NT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將於2025年11月15日(星期六)14:30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舉辦《先鋒之聲:從20世紀出發》音樂會。本場演出由指揮巫竑毅領軍,邀請笛演奏家陳中申擔任獨奏,演出內容橫跨歐、美、亞三大地域,從新古典主義到民族現代主義,展現20世紀音樂多元而奔放的創作能量。

今年亦適逢臺灣作曲家馬水龍逝世十週年,國臺交特別演出其經典名作《梆笛協奏曲》,邀請1981年首演者陳中申再度登台,以笛聲回望這位現代音樂先鋒的創作軌跡,向其深厚藝術精神致敬。

20世紀的聲音革命:從歐洲到美洲
20世紀初的歐洲樂壇正值劇烈變動。隨著奧匈帝國瓦解與民族意識興起,音樂家們不再侷限於德奧傳統,而是從民間旋律與地域文化汲取靈感。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夫在第一號交響曲《古典》中,以18世紀海頓、莫札特的古典形式為基礎,注入新穎的節奏與和聲,創造出明亮而諷刺的「新古典主義」語彙。巴爾托克《匈牙利素描》則以鋼琴小品改編而成,展現他從民歌中提煉出的獨特節奏與音階色彩,充滿民族風格與現代感。
在地中海與北美,音樂語言更進一步融合舞蹈與戲劇。法雅的《三角帽》取材自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民間舞曲與「深歌」(Cante Jondo),以節奏鮮明的管弦樂描繪出幽默活潑的故事氛圍;柯普蘭的《阿帕拉契之春》則為編舞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的芭蕾創作,融入美國民謠《樸實的禮物》(Simple Gifts)旋律,塑造出樸素而充滿希望的美國音樂新風貌。
馬水龍與《梆笛協奏曲》:臺灣現代音樂的里程碑
壓軸登場的馬水龍《梆笛協奏曲》創作於1981年,是臺灣第一部以笛為主角的大型管弦協奏曲。作品巧妙融合中西樂思,透過聲部模仿、節奏對比與音響層次的推進,展現理性結構與感性詩意並存的藝術語言。值得一提的是,家喻戶曉的〈中廣報時音樂〉旋律,正是取材自這部協奏曲的主題——那清亮的笛聲不僅迴盪舞台,也曾陪伴無數臺灣人度過日日時光。首演者陳中申老師至今仍被譽為該曲的最佳詮釋者。此次國臺交邀請他再度登台,象徵四十餘年後笛聲的再起,讓觀眾在懷念與新聲中聽見跨越世代的「先鋒之聲」。
國臺交團長歐陽慧剛表示,馬水龍是臺灣現代音樂的開拓者之一,他的創作讓民族的聲音走向國際舞台。《梆笛協奏曲》不僅是臺灣音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象徵著我們如何從傳統出發,邁向世界。能在他逝世十週年之際邀請首演者陳中申老師再度登台,對樂團與聽眾而言,都是一次跨越時代的回望與致敬。今年適逢國臺交創團80週年,《梆笛協奏曲》的再現不只是追憶,更是一場回望與啟程。馬水龍以笛聲開啟了臺灣現代音樂的新篇章,他的創作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聽見臺灣。透過這場音樂會,國臺交期盼觀眾能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時代的脈動,並與樂團一同展望下一個時代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