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宿的「綠色矛盾」? 台中觀光永續真實挑戰探討

S 783dw1773 800x450 1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近年來,「永續」幾乎成為台灣每個城市競逐的關鍵詞。無論是氣候峰會的談判桌上,還是地方政府的觀光宣傳手冊裡,減碳、綠能、永續旅遊都成了新時代的政治語言。台中市政府近日宣布,今年共有20家旅館通過「低碳旅館認證」,台中市累計達59家,減碳量近600公噸,等同6.8座文心森林公園的年固碳量。乍看之下,這是值得鼓掌的數據,也顯示地方政府推動「綠色住宿」的決心。然而,若以經濟與永續治理的角度深入觀察,這場「低碳革命」的背後,仍潛藏不少值得省思的矛盾與挑戰。

政策亮點背後的結構性疑問

台中市政府的低碳旅宿政策,從數據面確實有其成效。相較去年同期,20家旅館的碳排放平均下降約448公噸,年度預估減碳597公噸,顯示旅宿業者在能源效率與環保設備投資上已有具體進展。台中市政府觀旅局更進一步輔導31位旅館從業人員取得國際顧客服務認證,並結合「綠色旅行標章」、「環保標章旅館」等制度,打造出地方版的「永續觀光生態鏈」。

問題在於,這些努力的長期效益,是否足以改變整個旅宿產業的經濟結構?台中市政府所能提供的多半是輔導與認證,而非稅賦或碳權上的制度性誘因。當能源成本與房價壓力持續上升,旅館業者若僅憑政策宣傳與短期補助支撐,恐怕難以維持長期的環保投資動能。換句話說,「低碳」如果只是行銷話術的一環,而非嵌入市場邏輯的制度工程,那麼這些認證很可能成為「漂亮卻短命」的政績。

%E4%BD%8E%E7%A2%B3%E6%88%90%E6%9E%9C%E7%99%BC%E8%A1%A8%E6%9C%83%E9%96%8B%E5%A0%B4%E4%BA%AE%E9%BB%9E%E5%84%80%E5%BC%8F 0 scaled

永續旅遊的「中產化陷阱」

台中市政府觀旅局推出的「低碳旅館專屬行銷方案」,鼓勵民眾入住綠色旅館並贈送低碳小禮物,看似貼心,實則折射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誰能負擔永續?

在目前的旅宿市場中,取得低碳或綠色認證的旅館,多半集中在中高價位區間。原因不難理解:減碳需要初期資本支出,例如更換節能設備、安裝智慧能源監控系統、進行建築綠化設計…等。這些成本終將轉嫁至消費者端,使得低碳住宿成為「環保奢侈品」。

長期而言,若缺乏價格機制的再分配與政策補助,永續觀光恐怕會陷入一種「中產化陷阱」——能負擔綠色住宿的人,本來就不是最需要政策幫助的族群;反而是那些預算有限、只能選擇老舊旅館或民宿的旅客,繼續消費高碳排的住宿選項。結果是:政策減碳的成效被稀釋,環保成為一種階級標籤。

cgsp%E5%9C%8B%E9%9A%9B%E8%AD%89%E7%85%A7%E5%AD%B8%E5%93%A1%E5%90%88%E7%85%A7 0 scaled

從「低碳旅館」到「低碳城市」的落差

根據台中市政府觀旅局的說法,低碳旅館認證的指標,除延續既有的節能與減塑要求外,還納入「環保標章旅宿」的評分項目,強化能源管理與資源循環。這確實讓台中在地方治理上走在全國前端。然而,如果把鏡頭拉遠,就會發現一個更根本的矛盾:低碳旅宿只是城市碳排結構中的一個小節點,而真正的排放來源,仍集中在交通運輸與建築能耗上。

根據環境部資料,旅宿業在城市總碳排中的占比不到5%,而汽機車交通約占三成。換言之,若旅客為了入住低碳旅館而開車往返百公里,整體碳排甚至可能不降反升。這正是永續政策中常見的「邊際錯位」:政策強調可見的綠色成果,卻忽略了整體系統的碳足跡。真正的低碳城市,不只是有幾家環保旅館,而是能讓旅客「不開車就能到、住得舒適、玩得安心」的整體都市規劃。

%E4%BD%8E%E7%A2%B3%E6%88%90%E6%9E%9C%E7%99%BC%E8%A1%A8%E6%9C%83%E8%88%87%E6%9C%83%E4%BA%BA%E5%93%A1%E5%A4%A7%E5%90%88%E7%85%A7 0 scaled

永續觀光的國際比較:台中與世界的距離

台中市政府連續兩年獲得全球百大永續故事獎,確實是一項成就。但與歐洲的低碳觀光城市相比,仍有明顯落差。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推行「旅遊碳中和計畫」,要求旅宿、交通、餐飲業共同申報碳排,並透過碳稅與信用制度形成閉環;日本京都則以「碳中和住宿憑證」制度,讓旅客可選擇自願支付碳抵換金,轉入當地再生能源基金。這些制度的關鍵,在於讓市場參與者真正「有感」。

反觀台中,目前的制度仍偏重形象與宣傳。低碳旅館認證固然有助於提升品牌,但尚未與碳權市場、稅務優惠或ESG評比產生連動。當國際旅遊市場愈來愈注重環境績效,若台中市政府無法建立可追溯的減碳機制,這些標章的國際認受性將受到限制。長遠而言,若無法讓「低碳」轉化為經濟競爭力,這波綠色浪潮恐怕只會停留在觀光季節的口號層次。

2025%E5%B9%B4%E9%80%9A%E9%81%8E%E4%BD%8E%E7%A2%B3%E6%97%85%E9%A4%A8%E8%AA%8D%E8%AD%89%E6%A5%AD%E8%80%85%E5%90%88%E7%85%A7 0 scaled

政策建議:讓永續回到經濟學的本質

一個成功的低碳政策,不該僅僅是「看起來很綠」,而要能在經濟誘因上「做得到綠」。對此,筆者認為至少有三項方向值得地方政府思考:

第一,建立差異化的稅費與補助制度。針對低碳旅館,可考慮提供營業稅減免或能源補貼,並設計與碳排表現掛勾的浮動獎勵。如此才能讓「減碳」成為企業可量化的經濟行為,而非一次性的公關活動。

第二,推動城市級碳足跡整合平台。旅宿業、交通業與活動主辦單位應共同上傳碳排數據,建立地方碳帳本。這樣一來,不僅能追蹤減碳成效,更能讓公民社會參與監督,避免「綠色漂洗」。

第三,將永續觀光納入地方產業升級戰略。觀光產業不應孤立於製造業或科技業之外。台中市政府可以透過ESG標準與碳信用機制,低碳旅宿可以成為城市品牌與投資環境的核心組成。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樣的跨產業聯動,才是永續發展的真正槓桿。

%E4%BD%8E%E7%A2%B3%E6%88%90%E6%9E%9C%E7%99%BC%E8%A1%A8%E6%9C%83%E9%96%8B%E5%A0%B4%E4%BA%AE%E9%BB%9E%E5%84%80%E5%BC%8F%E5%A4%A7%E5%90%88%E7%85%A7 0

別讓「低碳」成為下一個口號

台中市政府低碳旅館的推動,無疑讓台中在永續觀光的版圖上多添一筆。它的象徵意義大於經濟效益,但這並非壞事。城市轉型本就需要從象徵開始,從一次認證、一次行銷活動、一次公共儀式中培養社會共識。

然而,政策若要真正改變結構,仍須從「宣示性治理」走向「制度性永續」。否則,當台中市政府的「碳中和」只存在於新聞稿與典禮舞台上,綠色發展就會變成另一場消費行為。真正的永續,不是標章上的榮耀,而是能在每一度電、每一趟旅程中,看見人與環境共生,更理性的選擇。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