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富丞/綜合報導】文化部長李遠(8)日前往宜蘭縣,親自推薦一條可以從清晨到傍晚,1日完整體驗宜蘭百大文化基地的遊程,包含從一大早就到宜蘭迺菜市場逛早市、吃早餐,一路到大二結社區、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白米木屐村、小鎮職人-藝驛頭城等基地,深度體驗宜蘭文化的多元樣貌與創新活力。同時,參加重要信仰中心二結王公廟舉辦「二結王公廟千人泥塑活動」,與村民共塑古公三王神像,見證1997年千人移廟行動後的下一階段里程碑。

李遠說,宜蘭是臺灣凝聚公民意識及推動文化運動的重要發韌地,不論是投入社區總體營造或地方文化館的成立,都深深扎根在這片開闊而充滿養分的文化土壤當中。文化部首屆徵選的110處百大文化基地中,宜蘭縣共有5處場域獲選,只要安排1日行程,就能一次體驗傳統市場到巨大偶戲的創作基地,充滿能量的在地社區到集結各方職人的城鎮老街。李遠說,除了宜蘭以外,全國各縣市都有各式精彩多元的文化基地,鼓勵國人走入各個基地,感受體驗臺灣文化的豐富內涵,一起「天天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

首站來到位於宜蘭市南北館市場的「來宜蘭迺菜市場」,被稱為「少年阿公」的創辦人方子維帶著大家從百年傳承的老攤南興街草仔粿開始。他說,少年阿公的名稱就來自於小時候阿公帶著他到市場嚐到那一口草仔粿開始,當他長大也從國外繞了一圈回到家鄉後,卻發現年輕人不再走進傳統市場,所以他在11年前開始以「來宜蘭迺菜市場」的品牌,加上「市場學校」的概念,帶著當年阿公想把味道留給孫子的心情,開始努力透過阿公的記憶,延續屬於傳統市場裡的臺灣文化,並藉由文化導覽,帶著年輕人、國際旅客走入傳統市場,並且將這些故事、記憶及技藝,透過Podcast傳播,也永久留存於國家文化記憶庫當中。走過多國的他,近年也努力的將臺灣市場文化帶到國際,獲得了義大利「世界農業旅遊獎」,也透過「串世代國際藝象協會」與各國的市場組織串聯。
李遠探訪市場中百年傳承的老店,包含供應宜蘭如花生捲冰淇淋等30幾種食物的公平號春捲皮、有著臺灣甜甜圈稱號的雙胞胎、蘭陽糕餅舖的傳統婚喪喜慶用糕點、號稱「這裡找不到的刀,宜蘭就沒有賣」的閔羣南館刀店等。另外,也有許多青年返鄉的創新,例如上清飲品吳明浩為了女兒愛喝珍珠奶茶,特別嚴選了5種有機茶葉,製成了豆漿紅茶;賴建峰有餘行學服裝設計的年輕攤主賴冠寧,決心接手傳承魚類加工食品的製作。而最特別的是3年前才開設的市場內壓磚&奶酥創始店,則是店主翁國彰為了女兒的午餐三明治不再餡料散落而特別製作的,在市場飄起的咖啡香及文青的店面設計,也為百年的市場帶來一股不同的「氣味」。李遠邊品嚐著傳統、創新的各式食物,也許是觸動自己小時候的記憶,或是想著自己也作為阿公想給孫子帶來的滋味,直說著「眼淚快要流下來了」。
今天正巧是非洲豬瘟解禁後,宜蘭縣市場首日開始零售豬肉的日子,李遠也特別繞到豬肉攤,看著攤主熟練的分切豬肉,並且關心停止販售到開售的情形,「大家還是習慣要吃新鮮的溫體豬肉」,攤主及李遠藉此鼓勵大眾,豬肉已經可以在市場正常販售了,大家可以安心且多多享用新鮮、好吃的臺灣豬肉。中午李遠在「阿芳鹹粥」品嚐宜蘭傳統的平安粥搭配著香腸、控肉、膽肝等料理。李遠分享,在萬華長大的他,香腸攤是童年的記憶,也是最喜歡的豬肉製品,但年紀越大以後,越來越喜歡吃「很肥」的控肉,這次的非洲豬瘟在15天時間內控制疫情,很高興能在解禁的首個週末,就吃到他最喜歡的幾樣豬肉料理。
上午第2個行程,李遠至二結王公廟與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二結王公廟董事長張明華及榮譽董事長林雪華等參與「千人泥塑王公大神像」活動。作為地方信仰中心的「二結王公廟」,在1997年時,歷經了一場由社區民眾共同發起保存舊廟的「千人移廟行動」,持續至今緊密的社區關係,成為了社區營造政策初始至今的極佳典範。28年後,因為二結王公廟主祀神祇古公三王希望「啟動正殿龍堵與鎮殿泥塑王公大神像建設」的指示,所以二結民眾再度發揮千人的力量,共同以雙手傳達對王公的虔敬信仰,也象徵大二結社區的團結及地方信仰的傳承再生。李遠與二結社區老中青三代共同上台,帶著3位學進國小學生,與台下信眾一起將手中泥團搓揉成形,並依序將放入香灰且按壓指印的泥團,貼到神像泥胎上,見證1997年千人移廟盛事之後,二結社區的信仰盛會。
第3個基地「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鄰近冬山河,為宜蘭老穀倉整建活化而成的建築群,是臺灣首座以當代偶戲為核心的藝術園區。園區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合作,打造當代偶戲創作基地,不僅在地進行節慶品牌、社區藝術、藝術教育等,如製作大偶參與利澤地區每年元宵節重要民俗活動「走尪」。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更肩負著國際交流的工作,至今接待了來自全球30國84位藝術家、參與世界偶戲聯盟(UNIMA)等。李遠特別親自參與一般遊客可以體驗的60分鐘「偶在穀倉玩」遊程,包含藉由「拜訪偶家一族」認識國內外經典戲偶;「戲偶操作體驗」則可以動手體驗布袋戲偶、懸絲偶及更為複雜需要多人合作的執頭偶,李遠不愧是從小生活在許多街坊鄰居製作布袋戲偶的環境,操作起各種偶,都能輕鬆上手;最後則進入「偶戲創作現場」實際了解製偶過程,並走入排練場空間及體驗行動偶車的演出。
位於宜蘭蘇澳的白米社區,曾是臺灣重要的木屐生產地,昔日工匠以傳統工藝製作木屐,供應市場,現今木屐產業雖因工業化而衰退,但作為社區營造先行者的白米社區發展協會,早在1993年即成立,1997年第一屆臺灣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後,在土地公首肯下,開啟一場「為木屐找一個家的展覽」,1998年「白米木屐館」成立,正式走入社區環境改造之路。如今百大文化基地「白米木屐村」,除了展示館述說在地的文化,也將木屐製作示範與DIY體驗相結合,讓遊客可以實際動手及體驗傳統木屐工藝、彩繪電燒木屐、手做野薑花粽等活動,白米的木屐已從傳統產業,成為凝聚白米社區居民,更帶著在地文化走向各地的重要寄託。
傍晚,行程最後來到「小鎮職人-藝驛頭城」,由返鄉青年彭仁鴻搶救第6、7屆頭城鎮長邱金魚將被拆除的老宅,改造成名為「金魚厝邊」的文化基地。彭仁鴻說,為傳承老鎮長服務的精神,金魚厝邊將小鎮視作企業體,所做的就是串聯人地產,串接大小企業,共榮共好。10年來持續舉辦的「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希望讓職人技藝展現、長者智慧傳承,也讓移居者找到歸屬感與連結,同時看見更多女性展現自我。期盼認識頭城從百工百業的職人開始,也讓匯聚國內外藝術家駐留的驛站「小鎮職人-藝驛頭城」基地,成為訪客造訪頭城的第一站,並讓外國人能創就業、有好生活,造就小鎮Glocal。彭仁鴻以10月剛辦理的第10屆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向李遠介紹,累積10年精選出的10位職人、50間店家做為小鎮職日生,加上AI從旅人進到驛站穿著的鞋子及喜好,旅客即能擁有一條獨特的認識頭城旅程。
總結1天走遍宜蘭5個百大文化基地的行程,李遠說,最感動的就是這其中有許多年輕人返鄉,並且將心中對於家鄉感到驕傲的文化,持續堅持地發掘、記錄、串聯、推廣行銷,讓更多的居民及國內外旅客能經由走訪、體驗,感受在地深刻的文化,非常符合他心中對於百大文化基地的想像,「我們沒有後悔選擇了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