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面對能源轉型與全球永續浪潮,東吳大學商學院 EMBA 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以「21 世紀國富論」為年度主題,探討台灣產業的長期競爭力。近期邀請潤泰精密材料副總鄭瑞濱,以「從廢棄物到新商機」分享日本循環經濟的實例,說明水泥業如何從高耗能產業,逆勢轉型為「城市廢棄物處理者」。他的分析不只點出政策與產業鏈的斷點,也提醒台灣永續路徑不能停留在口號,而是需要系統性的產業教育與跨領域理解。

鄭瑞濱以日本太平洋水泥為例指出,該企業早在 2001 年就善用閒置旋窯燃燒垃圾,並轉化沼氣作為熱能,把「水泥製造」轉成「廢棄物處理」。其每年產量 6000~7000 萬噸,是台灣的 6~7 倍,但能率先導入包括城市採礦、資源再生等策略。相較之下,台灣的水泥產業投入時間較晚、民間投入意願與政策誘因仍不足。此外,日本企業的成功也來自「就業生態圈」的完整運作。他以回收公司 NAKADAI 為例說明,小規模企業也能透過「壓縮減容經濟」實現員工照顧;而太平洋水泥周邊 400 家供應商、約 8 萬名員工的生計,也因主企業轉型而被照顧到。綠色轉型帶來的,是完整產業鏈的重新活化。

鄭瑞濱進一步指出,德日經驗顯示,循環經濟若從原料端、使用端到回收端形成閉環,能節省 45% 成本、減少 20% 能源耗損。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彼此理解」。鋼鐵廠爐渣能轉為水泥替代燃料,但企業必須熟悉製程、建立合作信任、並願意投入長期調整。東吳大學 EMBA 認為,這也是管理教育的任務:幫企業領導人補足跨產業溝通與永續決策的視野。劉宗哲主任表示,11 月起至 12 月初的招生說明會皆安排重量級講師,從 AI、新商業、永續策略到溝通談判,協助中高階經理人理解不確定年代的商業演化與人才治理,與台灣中小企業共同迎向新一輪轉型契機。
新聞來源:東吳大學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