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入魂 百年傳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時代之球」線上開展

4 18 1024x683 1
一球入魂 百年傳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時代之球」線上開展

【記者蔡富丞/綜合報導】2024年11月24日,臺灣贏得世界棒球12強賽(WBSC Premier 12)冠軍,國人談到棒球都是滿滿的激動與喜悅!這是我國在成棒級別的世界一級賽事中,首次奪得冠軍,全國上下因此而振奮。臺灣視棒球為國球,從日本時代的嘉農,到戰後的紅葉、金龍等少棒隊,臺灣的棒球代表隊經常在困境與匱乏中逆轉贏得勝利。藉由棒球,我們看到臺灣人的自信、熱情、以及永不放棄、拼戰不懈的毅力與精神。

3 20 1024x679 1
一球入魂 百年傳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時代之球」線上開展

為更深入探索臺灣棒球的歷史脈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本年度特別邀請臺灣棒球及運動史研究專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策劃「時代之球 館藏臺灣棒球運動影像」線上展,從館藏1910年代到1990年代的攝影作品中,精選與棒球有關的多張攝影作品,其中包含吳紹同、李悌欽、翁庭華、邱德雲、謝三泰及張詠捷等攝影家之作。以七、八十年的時間跨度,娓娓道來這段棒球運動在臺灣的發展,這些影像反映著特定的時代氛圍,也具體而微地顯現出棒球在臺灣土地扎根而逐漸茁壯的歷程。

5 17 1024x678 1
一球入魂 百年傳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時代之球」線上開展

日治時代的臺灣棒球

棒球在日治時期引入之初,由於規則複雜、球具昂貴,是項門檻極高的運動,因此當日本人在打棒球時,臺灣人對於揮舞著棒子、滿場追著球跑的棒球運動甚為不解。殖民地的處境、臺灣人的被統治者地位,放在由中等學校棒球賽(俗稱的甲子園野球賽)與都市對抗賽所構成的日本帝國棒球圈中,讓臺灣棒球的發展具有殖民地與殖民母國對抗的意味,這樣的抗衡關係,因為1929年臺灣史上第一次全島少棒賽由現在的高雄旗津國小奪冠,以及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則在甲子園棒球賽中得到亞軍,而有了臺灣壓倒日本的意味,透過公平的比賽制度,棒球場的對抗與臺灣人的認同,在彼此的辯證關係中相互強化。

戰後臺灣棒球的發展

戰後臺灣政權易主,國民政府的「去日本化」措施,「野球」更名為「棒球」,但臺灣人對棒球的熱情卻未曾稍減。當時臺灣生活經常困頓,生活中餘興不多,棒球經常成為民眾矚目的焦點。1960年代末期,紅葉少棒以及金龍少棒開啟了臺灣棒球的國際契機。1970年代起,外交危機接踵而來,棒球因此賦予安定人心的力量。1969年到1982年間,我國在威廉波特少棒賽一共奪得十三次的世界少棒冠軍。每到決戰時刻,精彩的比賽總是使臺灣人不敢入睡,目不轉睛的為中華隊加油;夜半時分,家家戶戶守候在電視機前的景觀,成為1970年代臺灣社會的奇觀。1970年代的「三級棒球」的世界冠軍,幫助臺灣渡過信心危機、超越族群界限,棒球成為「國球」。

1980年代起,三級棒球的耕耘在成棒階段收割。1982年世界盃、1983年亞洲盃與洲際盃以及1984年奧運,我國均獲得相當優秀的成績,改變了以往我國成棒參與國際賽成績始終不佳的狀況,國人一改對三冠王的關心,轉而冀望於世界業餘棒球的最高殿堂-成棒運動。整個1980年代的世界盃棒球賽中,臺灣成棒一直維持著相當優異的成績,連續四屆打進前五強,故而與韓國、日本、古巴、美國共同名列「世界五強」。1990年,「中華職棒聯盟」成立,將臺灣棒球的運動型態由業餘帶向職業,發展至今已堂堂邁入三十五年。於此同時,職業棒球球員參與國際性比賽,全球化的風潮增加了國際棒球賽的對抗強度。

棒球從引進臺灣時,是在臺日本人生活品味的象徵;時至今日,臺灣人已成為自己棒球場上的主人。這些影像反映著特定的時代性,攝影資源稀缺的日治時期,攝影鏡頭所聚焦的對象,都是任職於會社、服務於官署的日本人。然而,戰後以來,球場拍攝的照片不僅以臺灣球員為主角,更擴延至場邊熱情的球迷與懷抱著棒球夢的街頭棒球手,這些照片具有史料性質,且呈現出在官方資料中稀缺的紀錄角度。照片裡那些在任何地方都能打棒球的人們,存在臺灣任何角落,看著照片中的他們,很容易想起那年某月的自己,臺灣人都曾懷抱棒球夢。因為有追逐夢想而打棒球的我們,才能造就贏得勝利的棒球英雄。

「 時代之球 館藏臺灣棒球運動影像 」線上展覽即日起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線上展出,邀請民眾一起回顧這段歷史,並感受臺灣棒球百年來的傳承與熱情。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