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郎亞玲
半世紀的專注投入,半世紀的辛勤耕耘,也許有許多藝術家認為自己也是如此,但成就卻未能與之比擬。「莊普」這個藝術界響亮的名字,永遠站在當代藝術的第一線,每一次的展覽無論大小,都令人期待,每一回的作品回顧,都會再度被挖掘出新的啟示。 累積了不知凡幾的大小展出,即便此次號稱是最大型的個展,莊普也輕描淡寫,認為空間大不是問題,自己仍有無限的發揮空間。
<越野的靈光:莊普個展>這項展出,無論是對國美館或莊普個人而言,最特殊的意義是在於台灣美術史上的定位,在國美館以「重建臺灣藝術史」目標的大麾之下,這個個展以「典範式」的規劃執行,提供了臺灣美術史1980年代後的臺灣當代藝術之美學切面。展示空間涵蓋1樓,2樓共八個展間與美術街;100多個作品不僅呈現了莊普完整的創作歷程,更難能可貴的,他在六個月之間,也同步完成了10餘件的新作,其中更包含了為國美館創作的現地製作<即刻峇里島>,這類似「進行式」的展示,不僅帶來驚喜,更讓參觀者當場領受藝術和生活環境的緊密關聯。
莊普(1947-)出生於上海,成長於台灣,自小愛畫畫,不顧家長反對,堅持藝術之路。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影響,醞釀顛覆傳統古典主義美學。80年代返臺後,為實踐個人藝術理念,開始全心投入實驗性創作。1984 年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臺北市長獎」,為臺灣美術史第一次官方認可前衛藝術、觀念藝術、抽象繪畫的獎項。
受到低限主義(Minimalism)的影響,他的平面作品重視直線精確,嚴謹,秩序,重複的畫面構成,但不同於俄國藝術家馬列維奇的黑色調,他的色彩活潑,多元,繽紛,使直線運用的形式綴以感性的抒發,蘊含東方美學的詩意。他最著名的是,以一公分見方的圖章逐一按在畫布上,反覆蓋印的過程,漸漸堆疊成色彩豐富的層次,讓時間之流不僅留下自身的存在「印記」,也呼應著生生不息的宇宙本體,廓然大公,平等相待。
從一個小小的方格子,到不計其數的方格子,每一個畫面,都是莊普一絲不苟,日積月累的成果。他的裝置作品更加自由,打破蘊含的邏輯與秩序,讓各種物件、材料,重新開展布局,創造材質彼此對話的空間,並凝聚能量,感受心靈與材質邂逅的旅程,碰撞出生命的激盪與可能。莊普創作的兩個路徑,一像是「順行」(從藝術家自身出發);一像是「逆反」(從客觀物件出發),策展人石瑞仁解釋,前者以平面繪畫形式表現藝術家的所思所想,即感受藝術家的「畫語」─平面作品視覺上的空間感或抽象詩意的表達。後者運用藝術轉化現成物的生活功能,為材料開創個別的情境,是一種「物語」。
莊普曾參與 SOCA 現代藝術工作室,與伊通公園等藝術空間的創立,並和亦師亦友的林壽宇,共同積極探索藝術實驗性。他認為和前輩、同儕、年輕一代藝術創作者的相遇,所陪伴的不只是生活,更重要者在學院外的觀念的教學相長與新觀念衝擊。莊普於2019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時表示他生逢其時,除了那個時代的開放性外,藝術家們、美術館與替代空間等共同打造臺灣當代藝術的美學光景,讓他能如魚得水,持續創作至今。
綜觀本次展覽呈現莊普對多種媒材的美學運用,包括水泥、木材與金屬,如大型木作裝置<在遼闊的打呼聲中>,可與觀眾互動的〈召喚神話〉,記錄時代事件的〈1997紀念碑〉,多重幾何的簡約雕塑〈來去自如遨遊四方〉,以及莊普為人所認識的章格繪畫等作品,橫跨40年的創作歷程其作品於國內外各大美術館及畫廊展出及收藏,2019年榮獲國家文藝獎,為臺灣當代藝術代表人物之一。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