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可以,柯文哲卻不行?」

(鄒志中特稿) 最近幾個月來,台北市「京華城容積案」鬧得沸沸揚揚,無相關證據就「收押禁見」在野黨主席,假借司法漏洞打擊在野黨領袖?若最終只能以「圖利罪」來起訴或判刑,豈不坐實檢廉根本就是「押人取供」?媒體人毛嘉慶、國民黨前文傳會副主委練鴻慶日前不滿到台北地檢署告發總統賴清德、國土管理署長吳欣修在擔任台南市長、南市都發局長期間,在2012年於台南市私自創設容積獎勵,包括六年內申請建照最高給予三成容積獎勵,建築基地採全街廓有容積獎勵,斜屋頂可採容積獎勵,將原先容積率180%直接跳升為400%,也涉嫌「圖利」?「為什麼賴清德可以,柯文哲卻不行?」

「俄烏戰爭」後,「無人機」產業在全球市場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在國防、農業、物流與媒體等領域,「無人機」的軍事應用越來越廣泛,非常有機會成為台灣下一個戰略性發展的產業。對於台灣而言,「無人機」產業也成為經濟增長與地緣政治競爭中的重要元素。尤其在兩岸關係日趨緊張、中美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無人機」已不僅是商業工具,更是國家安全與政治角力的關鍵。

據了解,2020年,中亞的一場戰事,亞塞拜然以廉價的TB-2「無人機」迫使亞美尼亞投降,震驚全球,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讓人對「無人機」「眼界大開」!烏軍用土耳其TB2「無人機」與美製「彈簧刀」「無人機」,俄軍則用伊朗製「見證者」(Shahed-136)「無人機」;烏軍還用無人艦艇轟炸克赤大橋並重創俄羅斯軍艦,轟動全球。此外,平時用於航拍與民間競賽的商用「無人機」,如果也能裝上高性能炸藥,在近距戰壕作戰與對抗裝甲車上,便能發揮前所未有的功能。

「以巴衝突」、「俄烏戰爭」後,由於可用於戰爭使用之「無人機」需求量大增,但美國本土供應鏈趕製不及,加上很多零附件都是中國大陸製造,美方想打造「非紅色供應鏈」,美國商務部日前率領相關廠商代表團抵台,尋找可代工的零附件的台灣「無人機」廠商,納入供應鏈,包括總統府、國防部與經濟部都很重視該參訪團,經濟部甚至還訂出至2028年,要月產15,000架「無人機」的目標。

最近,民進黨政府也成立所謂的「無人機國家隊」,以及「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希望藉此扶植「無人機」產業,並擴展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然而,隨著「無人機國家隊」政策的推動,坊間也開始出現對於民進黨政府是否會藉此圖利「綠友友」(泛指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企業或個人)的質疑。這篇文章將從「無人機」的市場前景、軍事應用、中美博弈及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等多個角度,探討「無人機」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背後的複雜因素。

全球「無人機」市場的發展勢不可擋。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數據,2020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約為224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增長至58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5.8%。這一數據顯示出「無人機」產業強大的成長潛力。「無人機」的應用場景不僅侷限於軍事,還涵蓋了農業、物流、影視拍攝、災害應急等各個方面。

對台灣而言,「無人機」產業也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新興市場,特別是在台灣加大支持力度後。「無人機國家隊」的成立正是希望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中、下游資源,來提高台灣「無人機」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並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台灣「無人機」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對台灣高科技的發展與外匯收入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無人機」在軍事應用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以色列、美國等國家的經驗表明,「無人機」在偵察、打擊、電子戰等多領域的優勢,使其成為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武器。台灣作為一個面臨來自中國大陸潛在威脅的地區,「無人機」自然成為其「不對稱作戰」策略重要的一環。

台海之間的軍事不平衡讓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龐大的軍事力量時,台灣必須發展出一套具靈活性、低成本且有效的防禦方案。「不對稱作戰」的理念正是利用小型、快速且成本較低的「軍用無人機」武器系統,對抗敵方的高技術、高成本武器,而「無人機」在這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國防部近年來也積極採購和研發自製「無人機」,用以加強其偵察與軍事打擊能力。

例如,台灣漢翔航空公司及多家科技企業目前正研發多款「軍用無人機」,以增強台灣的自衛能力。這些「無人機」可進行偵察、監控及精確打擊,成為台灣在台海衝突中可能使用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美國技術的支持下,台灣可能通過「軍用無人機」技術進一步加強其「不對稱作戰」能力。

「無人機」產業不僅涉及商業和國防層面,還與中美之間的科技與經濟博弈密切相關。美國對中國大陸,特別是與國家安全相關的企業,進行了一系列制裁與限制。美國商務部將多家中國「無人機」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它們使用美國技術與零組件,其中最知名的例子便是「大疆創新」(DJI)。

「大疆」是全球「無人機」市場的領頭企業,佔據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然而,受美國制裁影響,大疆「無人機」的全球業務遭遇重大挑戰,尤其是無法取得美國的關鍵技術和元件,使其發展前景蒙上陰影。在此背景下,台灣「無人機」相關企業看到了替代「大疆」的機會,並希望藉此建立「非紅色供應鏈」,避免依賴中國大陸的技術與供應鏈,打開歐美外銷的市場。

這一策略目前受到美國大力的支持,因為美國希望扶植中國大陸以外的科技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大陸科技企業的依賴,進一步削弱中國大陸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的影響力。因此,台灣「無人機」企業如能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將有望獲得巨大的商業機會與高度政策的支持。

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下,民進黨政府2023年成立了「無人機國家隊」,旨在推動「無人機」技術自主化,並促進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該聯盟由多家台灣本土的「無人機」製造商、技術開發者及相關產業鏈企業組成,目的是加強產業合作,推動技術創新。

此外,民進黨政府也推出「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專注於擴展台灣「無人機」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特別是在美國、歐洲等市場尋找商業機會。這些舉措不僅意在扶植台灣「無人機」產業,還期望通過技術進步和國際市場擴張,增加台灣的經濟韌性,從而減少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

然而,隨著這些政策的推動,一些政治觀察家開始質疑,這些計畫是否成為了民進黨政府「圖利」「綠友友」的手段。特別是在涉及大量公共資金的政府對「無人機」研發補助計畫中,與執政黨關係密切的「綠友友」們,是否能因此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商機,這是一個持續引發爭議的議題。

「無人機」產業的崛起,不僅是科技與經濟的問題,更與兩岸地緣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繫。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大陸因素的影響。中國「無人機」技術領先全球,特別是「大疆」等企業在「商業無人機」市場,擁有壓倒性的市場份額。而台灣在發展「無人機」相關產業時,就必須面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以及國際市場高關稅保護政策的複雜環境。

在此背景下,台灣「無人機」產業如何應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以及如何利用「中美博弈」中的有利條件,將成為其能否成功崛起的關鍵。特別是在未來可能的台海衝突中,「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台灣的防禦能力與戰略選擇。

台海局勢的升溫讓「無人機」產業成為台灣國防安全重要的一環。「無人機」技術及運用的快速發展,為台灣提供了更多的防禦手段,特別是在「不對稱作戰」中,「無人機」可以發揮較大的效能。然而,「無人機」產業的軍事應用也使得兩岸交流的困境更加明顯。

隨著兩岸關係的惡化,尤其是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壓力持續增加,「無人機」產業在軍事上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無人機」不僅能用於偵察,還可以搭載武器系統進行精準打擊,成為台海潛在衝突中的重要武器。民進黨政府積極推動「無人機」技術的國防應用,強化台灣「不對稱作戰」的實力,這既是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回應,也是在面對「台海戰爭風險」時的重要戰略考量。

在台灣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抗中保台」已成為民進黨的核心論述之一,這一口號體現了民進黨政府對中國大陸的防範態度。隨著兩岸關係的惡化,「抗中保台」政策逐漸滲透到經濟、科技、國防…等多個領域。而「無人機」產業作為台灣新興科技產業的一部分,不僅能滿足台灣的經濟發展需求,還能成為「抗中保台」戰略中重要的關鍵技術。

民進黨政府推動「無人機國家隊」與其相關聯盟時,便以「抗中保台」為主要論述,宣稱發展自主「無人機」技術,便是減少對中國大陸「無人機」的依賴、也增強國防實力的必要措施。民進黨政府強調,透過扶植本土「無人機」產業,可以在科技戰場上避免陷入「紅色供應鏈」的陷阱,並以此獲得來自美國及其盟國的技術與市場支持。

然而,這一論述也帶來了某些爭議。民進黨政府將無人機產業與「抗中保台」緊密結合,是否忽略了「無人機」產業本身的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此外,過度依賴「抗中保台」政策,是否會讓「無人機」產業陷入與中國大陸的惡性競爭中,從而影響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這些問題仍值得深入探討。

雖然台灣「無人機」產業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快速發展,但與中國大陸的「無人機」產業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大疆無人機」等中國大陸企業已經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並且在技術上具備深厚的積累。儘管美國對中國大陸「無人機」企業實施了多項制裁措施,但中國大陸「無人機」依然在全球擁有廣泛的市場需求。

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競爭優勢在於其靈活的中小企業運作模式、技術創新能力及政府的政策扶持。然而,面對中國大陸龐大的產業體系和市場資源,台灣要如何突破重圍,仍是一大挑戰。特別是在全球供應鏈深度交織的今天,要想完全擺脫中國大陸市場與專利技術的影響並不現實。

另一方面,兩岸「無人機」產業原本在經濟層面具有一定的合作空間。早期兩岸科技企業曾經有過技術交流與合作,但隨著兩岸政治氛圍的惡化,這種合作關係變得愈發困難。台灣在發展「無人機」產業時,如何平衡兩岸政治與經濟利益,未來仍將是兩岸的一大考驗。

「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在台灣既是經濟機會,也是地緣政治風險的體現。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台灣的「無人機」產業被捲入了國際科技競爭與國家安全策略中。美國希望藉此扶植台灣,削弱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這為台灣帶來了發展機遇。然而,過度依賴政治因素推動產業發展,可能導致台灣「無人機」產業過度政治化與軍事化,反而削弱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同時,隨著「無人機」技術在國防領域日益頻繁的應用,台海之間的軍事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加劇。「無人機」的軍事應用讓台灣有了更多的戰略選擇,但也增加了兩岸間的軍事摩擦風險。台灣如何在保持經濟發展與國防安全的同時,不至於被地緣政治所困,這將是台灣未來的重要思考的議題。

最後,針對「無人機聯盟」是否圖利「綠友友」的質疑,這類指控應該有更深入的透明性檢視。如果政策的推行能真正促進「無人機」產業進步,而不是只單純政治操作與「圖利」,「無人機」產業對台灣的未來發展,仍將具有深遠的正面影響。

總結來看,台灣「無人機」產業的商機與挑戰並存,如何在全球市場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並平衡經濟、國防與政治需求,將決定台灣在這一新興產業中的未來走向。

The post 「賴清德可以,柯文哲卻不行?」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報新聞原始網址:「賴清德可以,柯文哲卻不行?」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