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捷運藍線卡陰? 臺中經濟數據蒙陰影

bg previduew 800x450 1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綜觀臺中市近期的發展,我們看到一幅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扭曲畫面。一方面,台中市政府自豪地宣稱其經濟動能強勁,根據經濟部最新公布的數據,臺中市在2025年第三季的八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五項勇奪台灣六都第一,連續十八季蟬聯至少四項指標冠軍,商業登記家數和資本額雙雙成長,商業類建築使用照核發樓地板面積更是高居全國之冠,顯示民間投資信心依舊穩固。

ew7wt9aq83 800x450 1 1

然而,在這些亮眼的數字背後,一項涉及台中城市未來百年發展的最重大公共工程——臺中捷運藍線,卻深陷於政治角力、路線變更與經費暴增的泥淖之中,這不禁令人想起美國著名經濟學者、前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對短視政策的尖銳批評。當地方政府沉溺於短期經濟的「榮光」時,是否正在犧牲台中城市長期發展的「陰影」?這正是我們必須深入剖析的核心論點。

%E5%8C%97%E5%81%B4%E6%84%8F%E8%B1%A1%E5%9C%96

經濟榮景的基石與隱憂

臺中市經濟數據的輝煌,確實為城市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商業登記家數增加三千餘家,資本額成長逾十億元,這不僅是統計數字上的勝利,更反映了企業對台中這座城市商業環境的肯定。特別是「臺中國際會展中心」的啟用,帶動了「會展經濟」的強大動能,試營運首展的參展規模與買家數量均創下歷年之最,這股龐大的觀展人流,實質上外溢至周邊的旅宿與餐飲業者,為普通台中市民也帶來了切身的經濟效益。

01 %E8%BF%8E%E6%8E%A5%E5%8F%B0%E4%B8%AD%E6%96%B0%E5%9C%B0%E6%A8%99 %E5%AF%A9%E8%A8%88%E8%88%87%E4%B8%BB%E8%A8%88%E5%85%B1%E8%A6%8B%E8%AD%89 %E5%8F%B0%E4%B8%AD%E5%9C%8B%E9%9A%9B%E6%9C%83%E5%B1%95%E4%B8%AD%E5%BF%83 %E8%88%87 %E7%B6%A0%E7%BE%8E%E5%9C%96 %E5%9C%8B%E9%9A%9B%E9%AD%85%E5%8A%9B 0

然而,我們必須以更為審慎的眼光來看待這份「榮光」。台中市政府在宣傳中強調其協助企業因應全球貿易變局,編列了二千五百萬元補助指標性公會,協助業者拓展非美市場,分散外銷風險。這項政策表面上積極,但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壁壘的巨大衝擊,區區二千五百萬元的補助,對於動輒數億元營收的製造業而言,是否真能發揮「堅實後盾」的作用?

%E5%A4%AA%E9%99%BD%E8%83%BD%E7%89%88%E6%84%8F%E8%B1%A1%E5%9C%96

事實上,臺中經濟的強勁,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投入之上。從超巨蛋、會展中心到捷運藍線的動土,這些「看得見」的建設,在短期內刺激了營建業與相關服務業的增長,也為統計數據增色不少。但這種以財政投入為基石的增長模式,其持續性與穩定性,是經濟學者們普遍關注的焦點。

12 %E5%8F%B0%E4%B8%AD%E5%9C%8B%E9%9A%9B%E6%9C%83%E5%B1%95%E4%B8%AD%E5%BF%83%E7%A9%BA%E6%8B%8D%E5%9C%96 0

我們必須反問:當這些重大工程陸續完工,臺中市政府的財政刺激退場之後,臺中市的產業結構是否已經完成多元化的升級?是否已經培育出足夠的新興產業,如半導體設備或新能源產業,來接替傳統產業的成長動能?如果沒有,那麼這份經濟榮光,很可能只是短期政策催化下的「曇花一現」。

%E5%8F%B0%E4%B8%AD%E6%8D%B7%E9%81%8B%E8%97%8D%E7%B7%9A%E8%BB%8A%E8%BC%9B%E5%A4%96%E8%A7%80%E6%A8%A1%E6%93%AC%E5%9C%96 0

捷運藍線的政治角力與市民權益

與經濟數據的樂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中捷運藍線的漫長與荒唐。這項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開始規劃的重大工程,歷經三任台中市長,至今仍處於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角力之中。現任台中市政府團隊對路線的更改,引發了「圖利有力人士」的尖銳質疑,儘管台中市政府澄清是為了更貼近民意,但其結果卻是導致了工程經費的大幅上漲。最初預估的總經費約九百八十一億元,在路線變更與物價通膨等多重因素下,已暴增至一千八百億元以上,其中光是機電標的預算就增至六百零八億元。我們必須釐清,經費暴增的背後,究竟是單純的通膨、缺工…等經濟因素,還是路線變更所帶來的政治成本?

%E5%B7%A5%E7%A8%8B%E5%AE%8C%E5%B7%A5%E5%BE%8C %E5%B0%87%E6%9C%89%E5%8A%A9%E6%96%BC%E9%99%8D%E4%BD%8E%E7%A7%81%E4%BA%BA%E9%81%8B%E5%85%B7%E4%BE%9D%E8%B3%B4 %E6%B8%9B%E5%B0%91%E7%A2%B3%E6%8E%92%E6%94%BE %E6%98%AF%E9%82%81%E5%90%91%E7%AF%80%E8%83%BD%E6%B8%9B%E7%A2%B3%E8%88%87%E6%B0%B8%E7%BA%8C%E7%99%BC%E5%B1%95%E7%9A%84%E9%87%8D%E8%A6%81%E5%9F%BA%E7%A4%8E%E5%BB%BA%E8%A8%AD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場政治角力已經直接影響到台中市民的權益。中央與地方在補助款上的拉鋸,使得原本應由中央負擔的四成經費,在年度預算中被大幅刪減,從四十二億元砍到僅剩一點六八億元。台中市政府對此結果「眼淚快流下來」的喊話,雖然賺足了媒體版面,但對於每天通勤的普通台中市民而言,他們關心的不是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劃分,而是台中捷運何時能夠通車,緩解臺灣大道長期的交通壅塞。這場預算大戰的本質,已經從一項專業的交通建設,異化為一場政治籌碼的競逐。當政治凌駕於專業之上,當重大建設淪為選舉攻防的工具,最終的受害者,永遠是那些期盼公共服務能改善生活的中下階層百姓。

%E5%8F%B0%E4%B8%AD%E8%B3%BC%E7%89%A9%E7%AF%80%E4%BB%8A%E9%96%8B%E8%B7%91%E6%A5%AD%E8%80%85%E5%84%AA%E6%83%A0%E5%BC%B7%E6%89%93%E4%BE%86%E8%A5%B2 0

短視政策的長期代價

臺中市的政策思維,正體現了一種追求短期績效的傾向。台中市政府團隊擅長於透過節慶活動(「台中購物節」、「台中國際花毯節」…等大型活動)和大型建設的動土,來創造「有感」的施政成果,並藉此在民調中獲得肯定。然而,這種「慶典經濟」與「大建設」的模式,是否能真正為城市帶來永續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借鑑歷史的教訓。長期受保護慣了的產業,過去歷史看來都沒有好的最終下場;同樣地,長期依賴政府財政投入與短期刺激的城市,其經濟韌性與創新能力,也將受到嚴重的限制。

1024x768 articles image

捷運藍線的爭議,正是這種短視思維的最尖銳體現。路線的更改,無論其背後的動機為何,都傳遞了一個危險的訊號:政治考量可以輕易推翻專業評估。這不僅會讓未來所有重大公共工程的規劃面臨不確定性,更會讓企業對臺中市的長期投資環境產生疑慮。一個無法確保公共政策穩定性的城市,即使短期內經濟數據再亮眼,也難以成為亞太最具競爭力的典範城市。

8cdbb3c6b0753c3020a48f44d41670ce 800x533 1

從榮光走向永續的關鍵抉擇

臺中市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眼前的經濟榮光是事實,但潛藏在重大建設背後的政治陰影與財政風險,更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真相。如果台中市政府團隊不能將施政重心從追求短期民調的「有感」,轉向建立城市永續競爭力的「基石」,那麼臺中市的發展將受到嚴重的限制。

02 %E6%98%A8 8 %E6%97%A5 %E5%AF%A9%E8%A8%88%E9%83%A8%E8%87%BA%E4%B8%AD%E5%B8%82%E5%AF%A9%E8%A8%88%E8%99%95%E9%95%B7%E5%90%B3%E9%8C%A6%E7%A5%A5%E5%8F%8A%E5%B8%82%E5%BA%9C%E4%B8%BB%E8%A8%88%E8%99%95%E9%95%B7%E6%9E%97%E6%B7%91%E5%8B%A4%E7%8E%87%E9%A0%9818%E4%BD%8D%E5%90%8C%E4%BB%81%E8%92%9E%E8%87%A8%E5%8F%83%E8%A8%AA 0

真正的永續發展,不應只是在國際會議上宣示的「淨零目標」,而必須落實到每一項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之中。這要求台中市政府必須以更透明、更專業的態度來處理捷運藍線的爭議,將資源投入到能真正改善臺中市民生活品質、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領域。當我們看到臺中市民因捷運延宕而繼續在臺灣大道上飽受塞車之苦時,我們必須大聲疾呼:改變來了,但改變的不是他們的生活變好,而是比以前更糟糕。台中市政府必須明白,「長期競爭力」這幾個字,不應該在他們只關注「短期政績」的字典裡面被遺忘。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