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民野餐日」 閱讀經濟的社會實驗

S 570ag9879 800x533 1

( 報新聞/鄒志中特稿 )    每一座城市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語言?當台灣其他城市以音樂祭、馬拉松或夜市作為集體記憶時,台中市卻用「野餐」這種最輕柔的方式,構築城市的公共精神。2025年11月2日即將登場的「台中市民野餐日」,不僅是一場大型活動,更是一次文化治理的社會實驗。主打「閱讀×野餐」的創新設定,企圖在喧囂的城市中,重新找回人與自然、心與書本之間的連結。

05 %E9%87%8E%E9%A4%90%E6%97%A5%E4%B8%BB%E5%A0%B4%E5%9C%B0%E4%B8%AD%E5%A4%AE%E5%85%AC%E5%9C%92%E5%85%A8%E5%8D%80%E5%B9%B3%E9%9D%A2%E5%9C%96 0 scaled

從活動到公共價值:當閱讀走出圖書館

台中市長盧秀燕在台中市政府市政會議上指出,「台中市民野餐日」鼓勵台中民親近綠地、促進情感交流,今年更融入「草地閱讀」主題。這樣的設計,其實是一種文化政策上的嘗試:將閱讀從個人的靜態行為,轉化為群體共享的公共經驗。台中市政府動員31個局處與29區公所、台中市30處地點同步舉辦,這種規模的動員,反映出台中市政府正在打造一種「閱讀型城市」的企圖。

但值得深思的是,當閱讀被制度化為活動,它是否仍能保有那份靜謐的內在價值?若閱讀成為政績展演的一部分,可能失去它原有的深度與自由。這正是文化活動最常陷入的矛盾:它想推動文化,卻也可能把文化變成形式。

04 %E4%BB%8A%E5%B9%B4%E9%87%8E%E9%A4%90%E6%97%A5%E5%8B%95%E5%93%A1%E5%B8%82%E5%BA%9C31%E5%80%8B%E5%B1%80%E8%99%95%E5%8F%8A29%E5%8D%80%E5%85%AC%E6%89%80 %E5%85%B1%E5%90%8C%E5%9C%A8%E5%85%A8%E5%B8%8230%E8%99%95%E5%9C%B0%E9%BB%9E%E5%90%8C%E6%AD%A5%E8%88%89%E8%BE%A6 0

草地閱讀的象徵:對抗焦慮的社會處方籤

今年的主題「草地閱讀」表面上是一場休閒活動,實質上卻是一種對抗焦慮的社會實驗。當人們坐在草地上翻開書本,不僅是閱讀內容,而是在與現代生活的節奏拉開距離。資訊爆炸與社交媒體的即時更新,使人越來越難專注;而閱讀的行為,恰恰是一種「慢的抵抗」。

從經濟學角度觀察,這是一種典型的「非市場幸福行為」——不需金錢交換,卻能帶來心理滿足與社會連結。台中市政府透過這樣的活動,實際上在營造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幸福經濟。問題在於,這種幸福若只存在於活動當天,就像節慶煙火一樣,轉瞬即逝。唯有當城市在制度上延伸閱讀空間、活化圖書館與社區綠地,幸福的體驗才能變成長久的文化能量。

03 %E4%BB%A5 %E9%96%B1%E8%AE%80 %E9%87%8E%E9%A4%90 %E7%82%BA%E9%9B%99%E4%B8%BB%E8%BB%B8 %E9%A6%96%E5%BA%A6%E6%8E%A8%E5%87%BA %E5%B8%B6%E4%B8%80%E6%9C%AC%E6%9B%B8%E4%BE%86%E9%87%8E%E9%A4%90 %E7%9A%84%E5%85%A8%E6%96%B0%E6%A6%82%E5%BF%B5 0

市民參與的界線:主角還是觀眾?

台中市政府宣稱「市民是活動的主角」,這句口號聽來溫暖,卻值得反問:台中市民真的擁有主導權嗎?從行政執行角度看,活動展現了高效率的組織力;但若從公民參與的角度觀察,活動仍屬「由上而下」的動員結構。真正的「市民文化」,應該讓民眾能主導議題、提案、共創。若未來的「野餐日」能開放社區共同規劃、選書、策展,台中市政府退居協調與支援角色,那才是「文化民主」的實踐。

幸福城市的建構,不能只是台中市政府替人民安排一場「美好午後」,而應讓台中市民在參與中重新定義幸福的樣貌。當台中市民能驕傲地說「這是我們的活動!」,而非「台中市政府辦的活動」,直到那一天,台中市政府的文化治理才算真正成熟。

02 %E7%AC%AC%E5%9B%9B%E5%B1%86%E5%8F%B0%E4%B8%AD%E5%B8%82%E6%B0%91%E9%87%8E%E9%A4%90%E6%97%A5%E4%B8%BB%E8%A6%96%E8%A6%BA 0

文化經濟與永續思維:幸福不能靠包裝

台中市政府建設局強調,今年活動希望民眾在野餐閱讀時體驗「低碳永續與友善共融」的城市價值。這不應只是口號,而要落實為具體行動。台中市政府能否引導民眾減少一次性包裝?是否提供回收設施?是否鼓勵使用在地食材?這些細節決定了「永續」是否只是標語。

06 %E6%AD%A1%E8%BF%8E%E6%B0%91%E7%9C%BE%E5%B8%B6%E8%91%97%E5%BF%83%E6%84%9B%E7%9A%84%E6%AF%9B%E5%B0%8F%E5%AD%A9%E4%B8%80%E5%90%8C%E5%88%B0%E5%85%AC%E5%9C%92%E9%87%8E%E9%A4%90%E4%BA%AB%E6%A8%82 0

另一方面,「市民野餐日」雖非商業活動,卻具文化經濟效益。從文創餐飲到地方旅宿,都可能因活動受惠,形成「文化乘數效應」。文化帶動經濟,本無可厚非;但若幸福城市的形象被過度包裝,就可能掩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真正的幸福,不是活動當下的笑容,而是平日生活中不必依賴活動也能感受的安穩。

08 %E9%87%8E%E9%A4%90%E6%97%A5%E5%90%84%E5%A0%B4%E5%9C%B0%E7%9A%86%E6%9C%89%E8%B1%90%E5%AF%8C%E7%9A%84%E6%B4%BB%E5%8B%95 %E6%AD%A1%E8%BF%8E%E5%B8%82%E6%B0%91%E5%88%B0%E8%A8%AA%E9%AB%94%E9%A9%97 0

城市品牌的挑戰:從形式熱度到內容深度

台中市政府指出,「市民野餐日」已成為台中城市品牌。這確實是城市行銷的成功案例,但品牌的價值不在活動熱度,而在能否轉化為文化深度。許多城市在品牌塑造上止於表象,例如「幸福城市」、「創意之都」,卻缺乏具體精神內核。相較之下,京都以工藝、首爾以設計、哥本哈根以綠色生活聞名,它們的品牌都源自真實的社會文化基礎。

那麼,台中市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若只是「幸福」,仍顯抽象。若能以「閱讀」為城市靈魂——象徵知識、包容與溫度——那麼「市民野餐日」就不再只是活動,而是文化治理的一環。唯有讓閱讀成為生活常態,品牌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07 %E8%87%BA%E4%B8%AD%E5%B8%82%E6%B0%91%E9%87%8E%E9%A4%90%E6%97%A5 %E4%B8%8D%E5%83%85%E6%98%AF%E9%BC%93%E5%8B%B5%E5%B8%82%E6%B0%91%E8%A6%AA%E8%BF%91%E7%B6%A0%E5%9C%B0 %E4%BF%83%E9%80%B2%E6%83%85%E6%84%9F%E4%BA%A4%E6%B5%81%E7%9A%84%E6%B4%BB%E5%8B%95 0

從活動到制度:讓幸福變成習慣

長期而言,「草地閱讀」若能延伸成「全齡閱讀」與「社區書屋」計畫,將是台中市政府文化政策升級的方向。根據OECD研究,閱讀能力與社會流動性、信任度高度相關;閱讀頻率高的城市,其民主參與與幸福指數普遍更高。換言之,一場野餐若能啟動閱讀習慣,長遠效果將遠勝於活動本身。

相反地,若活動止於拍照與打卡,它帶來的幸福感只是一種短暫的「情緒紅利」,無法轉化為持續的「文化資產」。台中市政府若真想打造幸福城市,就必須讓幸福的來源內化於制度,讓閱讀空間、綠地設計、社區教育三者形成共構。那時,幸福不需活動號召,也能自然發生。

09 %E9%82%80%E8%AB%8B%E5%B8%82%E6%B0%91%E4%B8%80%E8%B5%B7%E9%8B%AA%E4%B8%8A%E9%87%8E%E9%A4%90%E5%A2%8A %E7%BF%BB%E9%96%8B%E4%B8%80%E6%9C%AC%E6%9B%B8 %E8%AE%93%E6%95%B4%E5%BA%A7%E5%9F%8E%E5%B8%82%E5%9C%A8%E7%A7%8B%E6%97%A5%E5%8D%88%E5%BE%8C%E5%85%B1%E5%90%8C%E6%B2%88%E6%B5%B8%E6%96%BC%E9%96%B1%E8%AE%80%E8%88%87%E5%B9%B8%E7%A6%8F 0

當幸福不再需要被安排

「帶一本書來野餐」這句口號既詩意又富象徵性。它代表一種生活理想,也映照出台中這座城市想成為的樣貌——開放、從容、重視生活品質。然而,幸福城市的關鍵不在活動的多寡,而在文化的持續與空間的可及。唯有當台中市民能在日常中自由地閱讀、自在地親近綠地,幸福才不再需要被安排,而能被真實地實踐。

當未來某一天,即使沒有活動標語,台中市民依舊會自發地走向公園、帶著一本書、與家人共享午後陽光,那時,我們才能算是真正擁有了一座「幸福的閱讀城市」。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author avatar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