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聞網 健康中心

別再讓錯誤迷思耽誤黃金治療期,及早成為「糖友腎利組」。圖/聯合報台灣新醫情圖庫
糖尿病初期症狀僅有喝多、吃多、尿多的「三多」情形,早期不容易發現,常在中晚期症狀嚴重,甚至出現糖尿病腎病變等併發症時才驚覺。初期腎臟病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若因錯誤治療觀念耽誤,未及早發現和治療,腎功能持續惡化,最終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變,需要進行透析。
別再讓「糖尿病要吃一輩子的藥,不要太早開始吃」「吃太多藥很傷腎」「糖尿病遲早會洗腎啦!」這些錯誤迷思耽誤黃金治療期,及早成為「糖友腎利組」!
錯誤迷思一:糖尿病一定會洗腎?
許多人在乎藥物的副作用,卻忽略糖尿病本身的侵害,有更多人甚至忽視糖尿病的存在。其實高血糖引起的發炎反應,對身體的傷害遠比適量的藥物還大。
若因糖尿病引起腎臟病,按時服藥和控制血糖,在慢性腎臟病早期通常都能獲得有效控制,免於進展至洗腎階段。現在還有一種新型糖尿病藥物 SGLT2 抑制劑經臨床研究證實,如及早使用,可延長慢性腎臟病患者進入洗腎的年限達 26.6 年[1]。
迷思二:吃藥傷腎,少吃幾顆沒關係?
未按醫囑服藥、聽信偏方才是傷腎元兇。許多人誤以為「吃藥傷腎」而自行停藥或減量,其實真正「傷腎」的是長期失控的高血糖本身,以及自行服用消炎藥、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偏方。正規糖尿病藥物都經過嚴格把關,能幫助控制血糖,進而保護包括腎臟在內的器官。遵醫囑用藥,才是愛護腎臟的正確方式。
該怎麼治療糖尿病又保護腎臟
要避免糖尿病併發腎臟病變,必須將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結合,積極治療留意三高數值、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並搭配運動、飲食等良好生活習慣,全面保護腎臟。
美國衛生院轄下國家腎臟病教育計畫(NKDEP)建議糖尿病病人即使沒有腎臟病症狀,也應每年進行一次腎功能檢查,藉由驗尿和抽血等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問題。
[1] Fernández-Fernandez B, Sarafidis P, Soler MJ, Ortiz A. EMPA-KIDNEY: expanding the range of kidney protection by SGLT2 inhibitors. Clin Kidney J. 2023;16(8):1187-1198. Published 2023 Jun 16. doi:10.1093/ckj/sfad082
國民健康署自2025 年起,亦針對不同年齡層提供定期成人健檢服務, 40-64 歲民眾每 3 年 1 次、65 歲以上民眾每年 1 次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透過抽血及驗尿檢查,掌握自己的腎功能狀況。

要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糖友應遵照醫囑,積極治療留意三高數值、定期檢查積極用藥,並搭配運動、飲食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全面保護腎臟。圖/聯合報台灣新醫情圖庫
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藥物
當糖友腎臟報告中出現蛋白尿、血尿,或是影像檢查發現腎臟結構異常等腎臟損傷的證據時,代表腎臟已經受損,可能已經併發慢性腎臟病,但即使腎功能已經走到 eGF30 左右(慢性腎臟病第四期),也可藉著藥物介入,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
本文引自:元氣網 你知道治療糖尿病,還可以延緩洗腎嗎?【逆轉迷思】糖友不可不知的 5 件事!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4042/8949472
udn元氣網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