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殷舞蹈團演出大翅鯨的泳姿。(圖/海洋委員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鍾尚軒/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創新啟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期待從人文領域創造人與海對話的新語言。今年召集歷屆參與「復振航海文化力」的演藝團隊,共創「藝起海洋─海洋新創戲劇展演」,以舞臺為洋、人為扁舟,引領觀眾重新凝視向海的文化經緯,於今(9)日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盛大登場。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表示,她致力於賦予海洋藝文納入國家文化核心的敘事版圖,這場匯集藝術家優席夫老師、洪根深教授及國家文藝獎得主柯金源導演的恢弘製作,在國家級藝術殿堂演繹海洋超越地理邊界,以藝術書寫這片島嶼和海洋交融的深邃脈動。
「藝起海洋─海洋新創戲劇展演」由南台灣交響樂團領銜,四組優秀表演團隊共同創作:人劇團、楚殷舞蹈團、HPS舞蹈劇場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所。四組團隊代表臺灣當代表演藝術的多元面貌與創新精神,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結合海洋文化與當代創作,展現對海洋的敬意與思考。
管碧玲表示,海洋委員會積極將海洋意象融入常民生活,藉由「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從海洋文化知識建構、造舟技藝與航海智慧實踐交流、海洋藝文扎根與創新等面向,發掘人海共構的智慧與精神內涵,轉譯為適合當代推廣的模式,為「海洋子民」開啟新的航路。該演出是海洋藝文扎根與創新的集大成之作,透過交響詩、多媒體光影與舞蹈肢體的融合,喚起臺灣人民與海洋共生的歷史記憶。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研究所以踢踏舞表現全民啟航的氣勢。(圖/海洋委員會提供)
南台灣交響樂團蔡淑媛團長表示,劇本從人、船到海洋的層次,以「縮時」角度書寫臺灣與海共生的歷程。音樂製作人陳哲聖指出,製作匯集四組舞團是一大挑戰,曲風以海洋起伏為核心,展現各團的藝術特色。HPS舞蹈團藝術總監謝佩珊則認為,「藝起海洋」透過具象與抽象交錯,展現從海底到島上的沉浸式經驗;人劇團團長蔡旻霓表示,作品「起風之岸」讓舞者在虛實間,以手堆成島、島轉換成人,展現海洋與島嶼的生命連結;楚殷舞蹈團李燕萍團長則以竹竿、魚籠、潮間帶等意象呈現常民依海而生的生命歷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陳慧珊所長補充,團隊從海浪泡沫汲取靈感,結合踢踏舞、街舞與爵士舞,象徵臺灣多元文化族群共同的節奏與震動,並感謝海洋委員會長期支持藝文創作。
節目主視覺《豐收》由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老師授權提供,作品以鮮豔紅黑線條象徵身體與海浪的力量,展現原住民航海文化的生命韌性與榮光。標準字「藝起海洋」則由現代水墨大師洪根深教授惠賜,字形蒼勁雄渾,寓意海洋文化綿延不息,象徵臺灣向海發展的文化力量。
海洋委員會強調,世界的舞臺在海洋,文化是臺灣面向海洋的舵手。海委會推動「海洋文化獎」與「海洋文化領航計畫」,從薪傳、船藝、藝海三大領域推動海洋文化行動方案,不僅傳承造舟與航海技藝,也鼓勵跨域藝術創作與海岸聚落的文化發展。未來將持續透過人才培育、公私協力與典範樹立的策略,凝聚全民對海洋的熱愛與認同,讓海洋成為臺灣共同的文化實踐,乘風破浪,航向更寬廣的世界舞臺。

